中時社論:蔡總統最後兩年系列之三》蔡英文外交陷絕境 兩岸涉險境

中時社論

又逢520,臺灣因爲新冠肺炎疫情失控,內部一片蕭條、冷清,而在外部,世局巨輪加速滾動,第75屆「世界衛生大會」將於22日召開,臺灣連續6年未獲邀請;美國總統拜登20日抵達韓國訪問,展開印太外交攻勢,預定24日在東京正式揭櫫「印太經濟架構」(IPEF),無論是多邊或區域性重大事件,臺灣都淪爲「局外人」,這些只是外交戰線的挫折。受到美中戰略競爭白熱化及烏克蘭戰爭激化,臺海發生武裝衝突機率驟然升高,臺灣必須承受戰爭風險與後果,安全挑戰與威脅纔是蔡英文總統執政6年來最嚴厲的考驗。

臺海形勢正螺旋下墜

美國前印太司令戴維森去年3月警告,「中國將在未來6年內試圖併吞臺灣」,時隔1年,在爆發烏克蘭危機後,戴維森堅持這項推估;大陸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18日告訴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如美方執意打「臺灣牌」,在錯誤道路上越走越遠,必將把局勢引向危險境地,以及中方將會採取「堅定行動」維護自身主權和安全利益,「說到做到」。戴維森與楊潔篪的警告不是空穴來風或虛言恫嚇,而是忠實反映了當前臺海安全形勢螺旋下墜的現象。

表面上,這是中共達成統一目標及美中極限對抗的必然結果,但民進黨的兩岸、外交政策纔是主要根源,極端的「抗中保臺」與「親美反中」使臺灣在兩岸及外交場域失去彈性與自主空間,將來更不足以因應急劇變化的世界局勢,蔡英文在最後2年任期要領導臺灣走向何方?

民進黨再度執政拒絕接受一中概念與九二共識,到蔡英文去年10月國慶發表「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兩岸關係徹底決裂,再加上美國的中國政策急轉彎,視中共爲最迫切、嚴重的威脅,以「競爭對抗」取代「接觸」政策,民進黨則欲藉助美國使兩岸關係與外交關係脫鉤,但付出慘痛代價,6年8國斷交,並被排除在重要國際組織活動、區域經濟整合機制之外。

即使臺美關係空前友好,美國也無法跨越「一中」紅線,美國國務院更新美臺關係網頁資料,刪除了「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不支持臺灣獨立」等文字,國安會及國務院旋即公開重申,美國不支持臺灣獨立,美國政策沒有改變,澆了臺灣一盆冷水。

抗中色彩致無緣印太

美國一手主導倡議的IPEF更暴露了民進黨外交政策的嚴重失誤,雖然國務卿布林肯表示,IPEF是一個開放且具包容性,未排除任何人,包含臺灣,美國參衆兩院也向行政部門施壓,要求納入臺灣,但臺灣顯然未被列入「初始會員」名單內。其中理由之一是,若讓臺灣加入,IPEF抗中色彩過於濃厚,會導致部分國家有所遲疑,民進黨甘爲美國的抗中代理人、急先鋒,在關鍵時刻卻成爲參與IPEF障礙,對臺灣外交決策者真是最大的反諷。

民進黨的兩岸與外交政策不僅導致對外關係困頓,更威脅臺灣安全,特別在俄羅斯2月入侵烏克蘭加劇臺海安全形勢惡化。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月初表示,「我們正進入一個更加不穩定的世界,大國間爆發嚴重國際衝突的可能性正不斷增加,而非降低。」這位美軍最高階將領具體指出,中國仍以臺灣爲目標,並計劃在2027年前具備武力攻臺的能力。

多數觀察家評估,記取烏克蘭戰爭教訓,中共對臺灣採取軍事行動或許會更爲審慎,但無論經濟制裁、軍事威懾、反中聯盟都不動搖中共統一臺灣決心,臺海的「和平之窗」正快速關閉之中。受到俄羅斯在戰場失利的鼓舞,臺灣積極加速採購武器,強化軍備,爭取國際支持與同情,展現不惜一戰的決心,臺灣問題「國際化」,臺灣「烏克蘭化」似乎已是趨勢所向。

但以今天兩岸軍力已經失衡,中國大陸的國防預算是臺灣的16倍,在軍備競賽之後,將更爲懸殊,只要點燃臺海戰火,就是全面性、長期性戰爭,生靈塗炭,所有建設毀於一旦,將比烏克蘭更爲慘烈。

在美國鼓吹之下,「維持臺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成爲民主國家的共同語言,但口頭支持與具體行動存在很大落差,民進黨引以爲傲的國際挺臺聲浪創新高只是假象,不足爲恃。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在520公佈民調,68.5%民衆支持疫後恢復兩岸交流,未來2年化解臺海危機並不困難,只要主政者傾聽民意,以蒼生爲念。(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