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蔡政府居住正義夢醒時分

中時社論

政府打房能否讓房價降到一般人都買得起的地步?央行總裁楊金龍的答案是:「這目標太難了,一直以來無法達到。」回答很務實也很誠實,但等於承認蔡英文「居住正義」的競選承諾已經跳票。

20萬戶社宅淪紙上談兵

蔡政府從去年開始祭出各種壓低房價的政策,媒體名之爲「打房」措施,央行也在1年內祭出3波選擇性信用管制等措施。日前立委質詢楊金龍:政府一系列打炒房措施,能否讓房價回到一般人買得起的價位?楊金龍做了誠實的回答,他同時強調,健全房市必須需求面、供給面、制度面三管齊下,尤其要有社宅、租賃安排等,纔可能讓弱勢族羣有屋可住。

其實,楊金龍回答「一直以來無法達到」,已經是爲蔡政府留顏面,因爲打房1年後,不是「無法讓房價下降」,而是房價繼續上漲,迭創新高。

上週內政部發布最新住宅價格指數,除臺北市外,第2季全國及其餘5都住宅價格指數全部再創統計以來新高,如果以2016年爲基期比較,近5年來全國上漲逾11%,臺南市上漲甚至高達22%。

而尚未創新高的臺北市,情況其實一樣惡劣,近5年上漲6.5%,雖然表面上尚未超越前波高點,但實情是因房價早已過高而難再創新高。以「房價所得比」來看,今年第2季臺北市的數字高達15.79,等於臺北市民要不吃不喝近16年纔買得起1間房子。這個數字大概僅次於香港的20倍,同樣可被列入「極度難以負擔」的房價。而全臺的9倍多、新北的12倍多,在全球中都是「名列前茅」、被視爲購屋負擔沉重的都市。

所謂的「居住正義」是指讓所有人,包括所得較低者、弱勢族羣等都能取得適合的居所,這是近年相當流行的口號,政客也三不五時地掛在嘴上。簡單地說,富人有錢、要買適合的居所易如反掌,不必政府操心;政府有責任、要幫助的主要是經濟較弱勢者,從社會住宅、公共住宅的興建與提供,到低利貸款、租金的補貼與優惠等,方式非常多,但最根本與重要的方式,是讓房價維持在合理水平,大部分民衆都能買得起,市場機制可正常運作,需要政府幫助者較少。

競選期間,「實現居住正義」一直是蔡英文的政策主軸之一,當時蔡英文說要「透過都市再造計劃、興建社會住宅方式,實現居住正義」,提出的政策中,最大的手筆是「8年蓋20萬戶社會住宅」。但5年多下來,這張支票顯然跳票了,莫怪日前中央與臺北市再爲社宅「口角」時,臺北市長柯文哲會忍不住嗆說「中央8年20萬戶」都是在紙上談兵。

租稅優惠變相添柴火

在平抑房價問題上,蔡政府原本擁有「特殊的好運」,2016年5月上任後,房價開始下跌,房市進入空頭市場,其原因是馬政府排除建商壓力推動「房價合一稅制」,對房市投機課以重稅。這個制度於2016年元旦開始生效實施,房地合一稅制與「居高思危」兩因素讓房價開始下跌。

但蔡政府並未把握這個機會,在房市供需上做好調節,近2年房價又開始上揚,蔡政府後知後覺,去年12月行政院才提出「健全房地產市場方案」的打房措施,今年3月再修法加重投機稅負並於7月起實施。從結果論來看,房價迭創新高,打房政策顯然未見成效。

更矛盾的是:蔡政府既要「落實居住正義」,卻又祭出租稅優惠政策吸引資金回臺,表面上有管制資金流入房市的措施,但實質上絕無可能長期限制,這是變相爲房市添加柴火,從房市上漲其實也看得到這些迴流資金的影響。

在住宅政策中,政府開宗明義就講:「爲照顧弱勢及青年族羣的居住需求,實現居住正義並健全住宅市場」,顯然弱勢與青年正是主要照顧對象;但政府建社宅進度落後,又讓房價飆上新高,年輕人薪資停滯依然、增長有限,即使號稱經濟成長率表現亮麗,但實質薪資只比20年前微幅增加。當初承諾的居住正義、打破低薪魔咒、爲年輕人加薪,全部跳票。

蔡政府或許能靠「反中」意識形態得到年輕人的支持,但如果關乎年輕人最切身福祉的政策承諾都跳票,最後終究會被「看破手腳」,情況正如疫苗政策失敗引發年輕人支持度下降一樣。

年輕人該到「夢醒時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