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操作鳳梨 春暖花開成春寒料峭
原本期望兩岸關係春暖花開,但蔡總統就鳳梨事件在民進黨中常會上高喊「臺灣不會被打倒」,再次凸顯民進黨不願「去政治化」處理兩岸經貿議題的態度,機會之窗可能就此關上。國臺辦發言人第二次迴應鳳梨議題時,強硬批駁民進黨政府「刻意歪曲」、「攻擊抹黑大陸」。
蔡政府處理鳳梨事件相當混亂,暫且不談討好民粹的大內宣,蔡政府各層級及部會對該議題的定調就多次出現自相矛盾的狀況。以陸委會主委邱太三最新表態爲例,他希望雙方迴歸兩岸既有協議機制來處理,在這個情境下,蔡政府最該努力的就是促成兩岸重啓技術性溝通、共同尋求解決之道,而非刻意放話,升高到「抗中」層級。
但很遺憾,蔡總統以民進黨主席身分發表「臺灣不會被打倒」的談話,實在錯上加錯。陸方已兩次強調這是專業技術問題,農委會也承認去年曾獲得陸方通報,輸陸鳳梨中有13批含介殼蟲,兩岸本應持續溝通釋疑、爭取撤銷禁令,何來「被打倒」之說?
農委會幾天前獲得陸方禁令通報後,曾去函詢問並獲得陸方迴應,顯見兩岸協議機制仍然有效,但26日晚二度去信說明,陸方再無迴應,時間點恰好是蔡總統臉書「譴責」對岸、綠網軍傾巢而出,讓鳳梨事件政治化後的數個小時。假如民進黨政府繼續政治操作,陸方必然一直「已讀不回」,鳳梨禁令將成爲常態,甚至可能擴大到其他惠臺農漁產品。
政治化失復談契機
農委會原本希望透過《海峽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機制繼續溝通,在蔡政府自上而下的政治化操作之後,恐怕無疾而終。即便邱太三再度重申願意透過既有協議管道處理爭議,但陸方應該不會認帳。更何況,農委會在首次、二次去信陸方時,措詞都強調應依據國際規範、國際條例原則,這些措詞在堅守兩岸溝通需以「一中」爲底線的陸方看來,格外刺眼。因此,「政治問題政治解決」就變成大陸的優先事項。
鳳梨事件爆發之初,趙春山等學者就敏銳注意到其中暗含的政治訊號,認爲大陸官方願意透過兩岸既有的衛生、農業合作機制向我方通報訊息;也有學者與媒體建議,以鳳梨事件爲契機,秉持求同存異的精神,從技術性問題開始重啓兩岸對話,逐步累積互信,重新建立兩岸的互信與共識。不過,鳳梨事件顯示,雙方已無讓步空間,尤其民進黨認定北京爲九二共識「加註」促統目標,一中模糊空間壓縮殆盡,蔡政府透過表述《憲法》和《兩岸條例》「暗示」兩岸之間的特殊關係,已經是民進黨意識形態所能接受的極限。
至於是先要承認九二共識,再進行兩岸事務性協商,還是先以事務性溝通推動兩岸破冰,再徐圖九二共識的新諒解,已成爲「雞生蛋、蛋生雞」的難解問題。可以確認的是,由於蔡政府不承認九二共識,2016年以後包括《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等既有的兩岸合作機制已處於「跛腳」狀態,大部分業務磋商、專業探討活動中斷,僅剩的訊息通報功能還不時遭遇「已讀不回」的尷尬。
最值得反思的案例,莫過於去年新冠肺炎爆發後,兩岸就武漢返臺專機、血友病童送藥及臨時返臺等應急人道事項展開溝通協調,但在政治障礙下,既有的「白手套」機制不靈,只能靠民間人士、臺商團體穿梭解決,大大降低了效率、增加不確定因素,即便最後付諸實施,卻付出太多不必要的代價。
看來鳳梨事件不但未能促成兩岸春暖花開,反而顯得春寒料峭。但無論是哪一個政黨治理,實施哪一種制度,終極目的都是增進人民福祉。邱太三主委認爲後疫情時代兩岸交流勢必恢復,那麼,就要劍及履及增加互信,不能說一套、做一套,更不能府院唱雙簧。「管控分歧、恢復溝通」是最好的方向,兩岸都應該傳遞一致的訊號,降低民粹干擾,做好重啓技術性溝通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