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大選後的新政局系列四:國會新戰場 國民黨的美夢或惡夢

中時社論

2024大選的結果很微妙,可以說三黨都是輸家,也可以說大家都是贏家,只能說臺灣選民的智慧實在神奇,再一次展現了槓桿與鐘擺的雙重效應。而對國民黨來說,竟然又再度重演先盛後衰的悲劇,像4年前一樣,先在九合一地方選舉大勝,卻在1年後的總統大選敗北,彷彿鏡頭倒轉般,又重播了一回功敗垂成,以遺憾都不足以形容的荒謬與痛心收場。

積極建構在野結盟

已經在總統大選連3敗、連續失去中央執政權將長達12年的國民黨,從此會不會江河日下,註定難以翻身?恐怕只有國民黨自己的表現能夠回答民意的質疑;值得慶幸的是,國民黨總算又重新取回國會第一大黨的地位,不僅在立法院的席次大有斬獲,而且新銳輩出,質量均有提升。然而在三黨不過半的格局下,最大黨畢竟還不是多數黨,如果沒有民衆黨8席立委的合作,許多人事、預算、法案乃至施政的監督,勢必無法有效作爲,如何展現國會最大黨的氣度、謀略與戰力,不容輕忽怠惰。

選後的各種反應,有人認爲民進黨自我檢討不足,而國民黨卻是在找戰犯、批判柯文哲。表面上看這種觀察似乎沒錯,但其實這正是人性的正常反應,因爲勝者往往較易展現風度,敗者則較易流露怨氣或不甘,如果能克服這種慣性,知恥圖強、奮發改進,纔有反敗爲勝的可能。事實上,找戰犯與找問題,往往也是一線之隔,除了批判民衆黨與柯文哲壞了政黨輪替的大局,更應該積極建構未來在野結盟、強化制衡的新局。

2月後的新國會龍頭改選之戰,將是此一民意舞臺合縱連橫的首役試金石,民衆黨的8席立委成關鍵少數,倒向藍或綠都能成就一方。民衆黨目前話不說死,但無論從政黨訴求、角色與屬性來說,同爲在野黨的民衆黨在選前痛批新潮流、要下架民進黨,選後若是在民意監督主體的國會與執政的民進黨合作,實在難以自圓其說,也必須承擔失去支持者信任的重大風險。更現實的是,一旦民衆黨短視近利「綠白合」,短期或許有高官厚祿,但很快就會成爲附庸小綠,逐漸萎縮泡沫化,時代力量就是殷鑑。

國民黨已表態將推出韓國瑜競逐立法院長,時間只剩兩週,藍營如何在綠營的勸降招誘、白營的瞻顧算計之間看清大局、拿捏進退,不讓民進黨繼續把持立法院爲所欲爲,這是作爲國會最大黨責無旁貸的挑戰,更是國民黨重新出發的關鍵一戰。

年輕戰將強力監督

可預期的是,未來立法院將重新成爲多元奔騰、新銳大展身手的主戰場,過去8年,民進黨兩度完全執政,一直透過其優勢的國會席次強渡關山、輾壓在野黨,一黨獨大的民進黨讓立法院赤裸裸地成了橡皮圖章。而國民黨在立法院的表現也常被批爲不到位、不夠力甚至不努力,連時代力量、民衆黨等小黨立委的表現都比藍營搶眼。

但這次立法院,國民黨一舉涌入不少30幾歲且都是解嚴後出生的新世代年輕立委,這些新力量經歷過綠色執政的壓迫、衝撞過體制,也見證過藍營的分裂,更經歷過政黨輪替、社會變遷等震盪;如今他們相繼在政壇開拓出一片天,這是國民黨近年來最大幅度的國會換血,更是國民黨重生的機會與希望,未來他們的戰力與表現,很快就將接受民意的檢驗與公平的回饋。

在黨主席去留的問題上,朱立倫跨越2022、2024兩場大選,其功過的確見仁見智,黨內青壯代要求其應請辭負責,檯面上政治人物則認爲應團結爲重,都不無道理。但值得深思的是,朱的任期到2025,選後這個殘局,國民黨的改造再起與未來接班梯隊,包括新人的培養,朱都只有過渡性質,責任與壓力絕對比獲得與光環更多。

此刻對朱立倫最好的方式應該是認清大勢,光榮且有尊嚴的適時請辭,完成他承先啓後,以待開創新局的歷史任務,國民黨也應該給予朱應有的肯定,而不是讓他以引咎背責的名義屈辱地下臺。未來的政壇不會再是一黨獨大,立法院將成爲民意正常監督、年輕新戰將出頭、政治制衡的大舞臺,國民黨的未來是美夢還是惡夢,很快就會浮現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