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國發計劃核心 避免產業不均衡
中國時報社論
行政院日前通過四年國家發展計劃(2025~2028),如同往年,這份計劃是要實現新任總統的國政願景,既要追求經濟成長,也要兼顧經濟發展均衡,因此訂出每人GDP以超越4萬美元爲目標,經濟成長平均2.8~3.6%,同時也把家庭所得分配的吉尼係數上限設在0.35。
臺灣經濟失衡日趨嚴重
四年國發計劃的重點仍放在發展五大信賴產業及新創投資,要讓半導體新增產值2.6兆元,AI產值於2026年破兆元,安控資安產值突破1300億元,衛星通訊產值達300億元,軍工無人機產值也達300億元。
美中不足的是,對於當前經濟不均衡的因應,着墨不多,所提及的產業再造基金也僅寥寥數語而已。然而,近年國內不均衡的發展日趨嚴重,至終必波及成長而陷臺灣於困局,四年計劃應以專章補充。
1950~1980年代的臺灣,由於資源有限,政府四年經建計劃以追求成長爲重,在那個年代,藉由四年計劃促成了產業發展,帶動了出口,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自然是第六期四年計劃發展積體電路,並於工研院成立電子研究所,在1970年代有此遠見,殊爲不易,臺灣半導體產業能有今日成就,皆拜當年四年經建計劃之賜。
經濟學家顧志耐(Simon Kuznets)研究1960年代各國經濟發展時發現,各國隨着經濟成長、所得提高,貧富差距也同步擴大,這一不完美的現象被稱爲「顧志耐陷阱」。由於昔日產業政策運用得當,1970~1980年臺灣五等分位家庭所得差距反而由1960年代初期5倍降至4.3倍,吉尼係數也只有0.28,臺灣是少數沒有掉進「顧志耐陷阱」的國家,這都得歸功於四年經建計劃。
1980年代以來臺灣逐漸面臨市場開放壓力,隨着經濟自由化,四年經建計劃也逐漸引進市場的力量,調和產業發展,爲避免所得提高而掉進顧志耐陷阱,也更重視合理的所得分配,至2000年臺灣的家庭所得差距仍僅5.5倍,吉尼係數也只有0.32,雖升高仍屬平穩。
自2001年以來臺灣的所得差距跳升至6.0~6.4倍之間,甫公佈的2023年是6.12倍,吉尼係數也提高至0.34,若看4月所發佈的財富分配統計更讓人吃驚,2021年家庭財富差距竟已擴至66.9倍,相較於1991年的16.8倍,有着天壤之別,財富分配的惡化超乎大家的想像。
每個時代的四年經建計劃都應該考量時代的背景,早年社會貧窮,自然要以追求經濟成長爲第一要務。待經濟逐漸自由化,政府的角色得轉一下,扮演產業發展的調和者即可。如今不均衡日趨嚴重,四年國發計劃的重點自然該擺在改善不均衡,至於市場能解決的事,就該交由市場,政府不必浪費資源在其上。
財富分配惡化超乎想像
如今臺灣經濟失衡的嚴重性,看了讓人怵目驚心,從出口面觀察,今年前7個月,電子零組件與資通產品佔總出口比重高達64%,除了石油輸出國,全世界應該找不到一個國家如此依賴單一產業的,更有甚者,製造業民間投資逾7成集中在電子零組件、電腦及電子產品產業。觀察2021年工商普查資料也發現,這兩個明星產業所創造的就業機會並不多,半導體業從業員工31萬人,電腦及電子產品業24萬人,合計55萬人,佔全體從業員工人數的比率不到6%。一個用了7成的資本、創造了6成出口的產業,卻只擠出這麼一點的工作機會,其分配之不均衡,不言可喻。
產業不均衡會影響所得、財富的不均衡,如今我國財富差距已近67倍,長此以往,財富、所得的不均衡還要惡化下去,果真如此,莫說經濟難以成長,恐怕連社會也無法安定。國發會此次所公佈的四年計劃,用心良苦,然而盱衡當前的不均衡發展,不僅影響經濟成長,也將損及國力,其嚴重性不容小覷。古人云:「天下之大可畏,莫如漸」,不均衡發展漸漸侵蝕臺灣社會,如水煮青蛙,莫以爲天下太平,其實前路已顛簸,作爲府院施政最上位的國發計劃,須儘速循專章研提改善方案,今日不提,待來日掉進「顧志耐陷阱」,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