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城鄉均衡發展vs.金融風險集中 ──避免南韓式的房地產政治風暴

工商社論

受到中央銀行量化寬鬆與零利率政策的影響,全球房地產市場都傳出上漲、甚至泡沫訊號臺灣從2014年開始盤整六年的房地產市場,也再度重回上升趨勢。

臺灣這一波土地與房地產價格的上漲,以中南部傳統低價區的動能最強,主軸臺商資金迴流投資,漲幅較高的土地與房產大多圍繞在各個科學園區或是工業區的周圍,呈現全島「遍地開花」的現象,不同於過往鎖定在臺北市蛋黃區的天價豪宅的集中漲勢

這個現象是「城鄉均衡發展」的利多,不過卻潛藏金融風險集中」的隱憂,金融業對於房地產相關放款(購置住宅貸款+房屋修繕貸款+建築貸款)成長率正加速上升,不動產貸款佔GDP比重高達52.04%,且不斷在創歷史新高,建築貸款年增率在七月底已經達到15.46%。加上臺灣年輕族羣對於房地產價格高漲的世代問題極爲敏感,極容易觸發難以控制的政治風暴政府應該高度關注房地產市場火熱的現象,及早做出降溫的警示政策,避免房地產炒作的預期心理引爆,引發「南韓式」的房地產政治風暴。

所謂南韓模式的房地產政治風暴,是南韓各大城市持續的房地產漲勢,在強烈預期心理下成爲文在寅政府施政最大的威脅。文在寅是出身學運領袖、左派勞工律師的左派總統,上任後最大的威脅不是北韓金正恩、也不是與傳統財團緊張的關係,更不是一度失控新冠肺炎疫情,而是漲幅難以遏制的房地產泡沫。

左派總統原本應該照顧年輕人與基層勞工,卻對房地產市場的飆漲束手無策,文在寅政府過去三年來累計祭出22次程度不一的房地產冷卻政策,卻無法有效遏制炒作的預期心理,在今年七月第22次打房措施出臺之前,擔任文在寅內閣副總理兼財政部長洪南基召開記者會,公開向全韓國人民鞠躬道歉,多位內閣閣員同時宣示將自己名下第二套房子不計代價出售,並且將首爾市中心的豪宅房屋稅(韓國稱爲綜合房屋稅),最高等級的稅率調高到評定房價的6%,在國會通過後預計從2021年開始實施。

在第22次打房政策的綜合房產稅率下,適用一般稅率、在首爾擁有市價30億韓元(大約新臺幣7,500萬元)的屋主,每年的房產稅將會提高到約新臺幣100萬元,而擁有市價50億韓元(約新臺幣1.25億元)房產的屋主,每年房產稅必須繳交1億韓元、約新臺幣250萬元。如果再無法壓制漲勢,文在寅政權必將遭到核心支持者的唾棄。

文在寅連續打房政策無效的背景因素,有南韓個別房地產製度的問題,也有許多跟臺灣、大陸類似的現象,例如看似政治正確的囤房稅,施行結果受到衝擊的只有極少數的個案,空有懲罰效果卻無法抑制房價;例如在緊縮的同時也爲了照顧年輕族羣(給一定所得門檻以下的國民稅制優惠),結果製造出假離婚、新婚夫婦結婚卻不登記、或是爲了取得較好的購房與房貸優惠,刻意降低家庭所得,拜託僱主不要調薪、甚至降薪等扭曲的現象。而文在寅政府不斷調高基本薪資與最低時薪,搞得企業與商家怨聲載道,年輕人薪資增長卻趕不上房地產漲幅,企業與勞工兩頭不討好,坐實政府無能的指控。

全球房產上漲的病竈,在以美國聯準會爲龍頭的主要國家中央銀行史無前例的印鈔行爲,造成的溢出效應正在發酵,帶給包括臺灣在內的國家熱錢簇擁的壓力金融機構在滿手現金的壓力下拚命放貸給建商與土地持有者,正在醞釀全球性的房地產市場狂潮。美國已經連續四個月創下新屋銷售的新高,新屋與成屋銷售都創下14年來的新高,瑞士銀行(UBS)編制的房地產泡沫指數,則顯示連房地產政策極爲保守的德國都有泡沫現象。

傳統上最有效抑制房地產泡沫的政策,是加稅,但是臺灣自有房屋比例甚高,增加持有稅或交易稅很容易引爆立即的政治風暴,而且臺灣眼前有勞保健保的即刻問題必須處理,加稅的政策可能不是首選。

相較之下,既然房產價格推升的源頭,是熱錢涌進銀行體系所致,各國央行陸續推出的總體審慎政策工具(Macro-Prudential Policies),包括控管銀行貸款成數(loan-to-value, LTV)、貸款成數與負債對所得比上限(debt-to-income,DTI)等,從融資源頭進行管控,不需要經過國會的政治爭辯,又可避免金融機構不動產貸款過度集中,紓解金融體系堆積系統性風險,可能是政治成本較低、衝擊較爲緩和,又可立即見效的政策工具。

央行印鈔票造成的熱錢效應,流動性高的股票市場首當其衝,但是僵固性較高的房地產市場,一旦上漲的預期心理形成,就會走上難以掌控的長期趨勢,且由於房產是所有家戶最大的資產項目,牽涉到金融體系的安全,在亞洲更是世代貧富不均的政治地雷,南韓前車之鑑令人怵目驚心,臺灣政府絕對不可輕忽,必須以「超前部署」的規劃,避免南韓式的房地產政治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