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從脫鉤到去風險─企業的地緣政治風險因應

工商社論》

最近幾個月從歐盟、美國、到七大工業國(G7)廣島峰會裡,歐美主要國家逐漸改口,以強調降低中國對過度依賴的「去風險(de-risking)」一詞,取代與中國「脫鉤」的說法。從脫鉤到去風險,企業有必要多加留意,以因應變動中的地緣政治對經營環境的影響。

自美中貿易戰開打以來,面對地緣政治的困境,廠商的因應路線主要有兩種。一是選邊。要不選擇中國,要不就配合美國,與中國脫鉤斷鏈;另一是不脫鉤,採能兼顧美國要求與中國市場的務實路線。

務實路線的代表首推輝達(NVIDIA)與特斯拉(Tesla)。纔剛訪臺、造成旋風的輝達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曾多次強調中國的重要性,反對中美脫鉤。他說「中國作爲半導體零件的來源地和產品終端,地位是無可取代的。」「理論上可以在臺灣以外的地方製造晶片,但(世界上)只有一箇中國。」至於特斯拉曾瀕臨破產,但在建立上海超級工廠之後完成量產,而後依序在美國內華達、紐約、加州、德州、歐洲的柏林等地設廠,現又再度回到中國,想建立第二個超級工廠,也打算在上海興建超級儲能工廠,生產超級儲能電池。另外,蘋果在執行長庫克領導下的做法也趨近務實路線─不脫鉤,但去風險、降低依賴,以漸進的方式將部分供應鏈自中國遷出,預計在2025年將中國製造的比重降低到75%。

反之,採取脫鉤路線的也大有人在。例如,目前仍有85%的產業鏈在中國的戴爾(Dell),即公開表態在2024年前將全面停用中國芯片,包括外商在中國生產的芯片,從零件到成品徹底去中國化。另外,也有因爲新疆人權問題而公開表態、拒用新疆棉的H&M,Nike與愛迪達等。

務實,還是脫鉤?哪一種路線較好呢?

比起G7猶然語意不詳的去風險之說,資本市場給的答案很直接。在標普500中表現最佳、股價大漲的兩家企業正是輝達與特斯拉。這一波股價的變化清楚透露出投資人對於地緣政治風險的因應看法。兩家企業之所以受到投資人青睞,除了因其引領科技趨勢,創造新的科技應用與生態鏈之外,也與企業領導人能以細膩的平衡與務實,操作地緣政治因素有關。

事實上,諸多證據已顯示脫鉤的不可行,即便美國發動貿易戰、對中國加徵關稅、採實體清單的極限施壓做法,猶如以鋒利的手術刀,想要切開中美產業供應鏈。貿易戰五年之後的經濟與貿易數據顯示:中國經濟並未受到嚴重的打擊,中美經貿連結仍然密切,一刀切的脫鉤顯然窒礙難行。

所以,問題真正關鍵不在於是否脫鉤,而在於如何往來。相較於國家政府,企業已摸索出因應地緣政治風險的務實路線;而合規、往來、去風險則是務實路線的三要素。合規,強調不違反貿易戰規範,符合美國規定;往來,主張不放棄與中國的經貿連結,且持續發展中國市場;去風險,既與中國合作,又降低對中國的過度依賴。

以合規爲例,爲了符合規定、不違反美國管制措施,很多廠商特別開發中國限定商品:如輝達的降頻版本A800GPU;英特爾的深圳「暴芯」CPU;荷商艾司摩爾(ASML)也開發了28奈米的DUV光刻機,以繞開美國的管制。雖然美國政府有禁令,但廠商仍找到一條規避禁令、迂迴前進的通道。同時,中國廠商也以前進東南亞來規避原產地的貿易障礙。廠商的反應速度永遠比政客來得更快。

資本市場是最敏感的。這半年以來,特斯拉、輝達、蘋果的暴漲,對照戴爾、美光、Nike的下跌,明確反映市場選擇繼續與中國往來,支持採用合規發展、務實路線的廠商。當然,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即將在18日訪中,顯示美國政府似有意主動和緩兩國經貿關係,以及盛傳拜登政府將延長臺積電、三星在中國的半導體業務豁免期,甚至允許其擴張等消息面因素,也是這些高科技類股提前大漲的另一個原因。

不脫鉤,去風險,預示一個既拉攏又鬥爭,更加細膩、複雜的新局。例如中共一方面高調接待馬斯克訪中,除了經貿事務相關官員接待,更安排正國級的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及外交部長秦剛等人接見;另一方面則以美國美光產品存在「網路安全隱患」爲由,停止採購美光公司的產品。面對大國競合新階段的各種不確定,企業需要更加靈活以對;而合作、合規、去風險的務實之道是值得企業參考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