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動盪時代 企業進軍國際更應注意風險管理

工商社論

亞洲公司治理協會(ACGA)上週在香港發佈「CGWatch 2020公司治理調查及評等報告」。臺灣在亞洲12個國家地區的公司治理排名,僅次於澳洲、香港、新加坡,排名第四,創歷年最佳成績主辦單位除了提到臺灣金管會於今年8月發佈「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藍圖」,對提升臺灣資本市場國際競爭力的成效之外,尤其肯定臺灣在ESG之卓越表現。

論及金管會在推動「公司治理3.0」所涵蓋的環境永續(E)、社會責任(S)及公司治理(G),相較於從2014年起強制要求上市櫃公司每年編制企業社會責任(CSR)報告書,ESG自然可算是進階版。然而,檢視金管會今年的發佈的公司治理3.0指標,包括「強化董事會職能,提升企業永續價值」、「提高資訊透明度,促進永續經營」、「強化利害關係人溝通,營造良好互動管道」、「接軌國際規範,引導盡職治理」,以及「深化公司永續治理文化,提供多元化商品」等五大基礎架構

其中有些架構諸如深化公司永續治理文化,固然可以理解無法收立竿見影之效。但是諸如提高資訊透明度,強化與利害關係人的溝通、營造良好互動管理等領域,證諸邇來理專A錢弊案四起,保險業內控疏失多,以及證券避險疏失狂虧案例,分別遭金管會銀行局保險局證期局裁罰,顯示目前的公司治理仍然存有不少缺失。

除了做好公司治理的基本功,以期待能夠達到提升企業競爭力,營造健全ESG生態體系等正面效益之外。金管會在今年8月其實也曾公佈「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並在綠色金融1.0聚焦於對發展綠能產業,提供離岸風電專案融資、發行綠色債券的基礎上,將綠色金融2.0的目標設定爲讓臺灣成爲國際綠色金融中心

然而,即使金管會今年已抓住機遇,分別推出公司治理3.0與綠色金融2.0的行動方案,讓ESG儼然已經成爲公司治理,尤其是金融產業發展的指標。但誠如黃天牧主委在9月間參加公司治理3.0高峰論壇致詞時所說,面對有些金融業者,表面支持綠色金融、永續發展,但卻依然擁有很多石化資產,對這種言行不一的樣態,金管會將特別「聽其言、觀其行」。而在12月1日黃主委參加「氣候韌性金融產學大聯盟」座談會時,則再度重申,金管會與環保署已有合作計劃,希望能定義、分清楚什麼是臺灣產業結構中真正的綠色、永續,而不是隻會漂綠、洗綠。也就是說,ESG不只是道德規範,更是國家、企業策略發展的必需,臺灣才能在區域間,在全球容易被看到。

針對黃主委兩度公開提示,業者順着金管會推動綠色金融1.0與2.0的風向,固然讓本國銀行在今年對綠能產業的放款金額繳出逾兆元的亮眼成績,但推動綠色金融要的應該是真綠,而不是投機式的漂綠而已。准此以觀,如果業界未能將ESG內化爲公司及產業治理、經營的明確指標,則即使將綠色金融、社會責任、環境永續與公司治理高唱入雲,最後臺灣的企業是否果真能因而順勢轉骨,顯然仍有待檢驗。

而即使已經將公司治理3.0的五大基礎架構逐一落實,另外一個考驗則是面對國際經貿情勢即使在拜登順利接任美國總統之後,也許就可望相對穩定,但並不意味明年等疫情緩解後,全球經貿情勢就可以重現榮景

事實上,金管會副主委許永欽於2日參加「公司治理高峰論壇」時,除了闡敘公司治理3.0的五大基礎架構外,同時也提醒企業界應該留意美國反賄賂、反托拉斯反智財侵權、反傾銷及反避稅等五項法律風險。檢視這五大法律風險,證諸過往,如何認定其實是美國說了算。許永欽因而認爲,這是臺灣企業走向全球化必須注意,避免誤踩地雷的重點。

綜而觀之,臺灣在今年疫情肆虐全球之下,因防疫有成、經濟表現不俗,而被包括亞洲公司治理協會在內的國際信評機構給予正面評價。此固然是激勵臺灣企業走向國際、以及讓臺灣成爲「綠色金融中心」的良機,但是落實公司治理3.0只是練好內功,想要進軍國際,除了要有風險意識,更應防得意忘形以致誤踩雷區危機、危機,危中有機,機中自然也有危。金管會雖然已再三提醒,期盼業界可別馬耳東風,弄得求榮反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