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強化青年人理財觀與風險意識

工商社論

疫情肆虐下的臺股表現亮眼,指數水位成交量屢創新高,在此同時,臺灣證券交易所的統計顯示,疫情發生這一年來,20到30歲年輕族羣在臺股開戶人數大幅成長,突破了120萬人,爲新開戶的主力。積極理財的年輕人碰上持續上衝的多頭行情,產生了許多一夜致富的傳奇故事網路廣爲流傳,但投資過程中不見風險何物,也是這個世代青年的共同經歷,如不審慎面對,恐怕將成爲日後金融市場穩健發展的隱憂。

這是一個「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的時代。尤其年輕人,更需要積極的理財態度,因爲起薪並不高,還要面臨高不可攀的房價,以及不到1%的存款利率,日子過得很辛苦,如何透過理財手段,讓自己在本業薪津之外爲財富增值,已非選修課而是必修的學分。在過去一年,適時投入股市投資的青年們來說,臺股恰如其分地滿足了他們的理財需求,自然吸引更多年輕人對參與證券市場的興趣。

政府對於青年朋友以股市爲投資的工具,顯然是樂觀其成的。2020年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交易制度調整,就是10月間開放的盤中零股交易,這項措施推出的最重要目的,即是提供年輕的小資族,有更多參與資本市場商品投資的機會,即使數百元、幾千元的小金額,一樣可以成爲臺積電、大立光的股東成員,不會因爲財力不雄厚,而將投資的標的侷限雞蛋水餃股。也因臺股的好表現,讓這羣初生之犢嚐了不少甜頭,雖然他們大部分未受過專業的投資訓練,卻對「醫大生靠20張臺積電年賺數百萬」這類故事懷抱憧憬,加上政策也偏好做多,廣開方便之門,各項有利的條件匯聚,於是成就了這幅皆大歡喜的景象。

必須說的是,新進場「股市小白」是一羣好運氣的幸運兒,但這僅是截至目前爲止的結果而已,順風順水並非市場常態,美國新總統上任後的財經新政、反覆發作的新冠疫情如何演化等,都是新變數,臺股在此情況下,要持盈保泰維持在高點不墜,已頗顯費力,何況持續向上衝高。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近期持續在各場合提出呼籲,建議剛進入股市的年輕人要增加金融知識,各周邊單位也要擴大推廣金融教育,顯然觀察到此現象必須提高警覺。我們認同黃主委強化年輕世代正確理財觀的用心良苦,也提供以下的意見作爲施政的參考:

首先,既然理財已是年輕人不得不修的學分課,提供正確且合適的理財觀念,應該列爲第一要務。舉例來說,年輕人之所以積極理財,某種程度上,反映着對未來生活不確定的憂心,尤其國人平均餘命愈來愈長,但退休規劃的時間始終未提前,據統計,多數國人要拖到45歲以後,才認真進行退休的安排。要扭正這種觀念,政府應利用年輕人熟悉的各式網路載具,鼓吹年輕時就要爲退休做準備,並可透過參與如基富通平臺的退休投資專案,以及定時定額投資的方式,趁早進行退休的規劃。

其次,政府對於那些金融商品適合年輕投資人蔘與,要有指導性,具體的說,推薦理財商品不能只正向表列,也要告訴理財小白們,投資新手最好避開那一類型的商品。例如,讓每日股市成交量快速放大的當衝交易,由於交易節奏快,是許多年輕人樂於交易的商品類型之一,但對大多數的青年朋友而言,這並不是合適的入手商品,一方面當衝需要更多的投資技巧,二來買賣此商品必須於盤中專注市場變化專業人士才容易從中獲利,三則商品本身具有的濃厚投機色彩,綜合各方面來看,此商品雖然火熱,受到不少希望快速致富投資人的青睞,但未必適合年輕朋友們過度的投入。

第三,投資風險必須自我承擔的體認,是開放更多金融商品發行的基本條件。臺灣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金融商品糾紛演變而成的社會事件,例如以年輕人爲主要發行對象的現金卡,曾讓父母親們受不了銀行催償債務而走上街頭;預測未來的人民幣價位走向的TRF(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交易,在匯率方向反轉後同樣糾紛頻傳,投資人找上金管會要求出面善後。

坦言之,風險與報酬並存且同方向變化,是所有金融商品的共有特色,但國人對於風險的承受力明顯較低,也缺乏買賣合法金融商品風險要自負的體認,因此國外可常態性銷售的金融商品,在主管機關、金融機構都有顧慮下,未必可引入臺灣社會,久而久之,本地市場的產品豐富度不足,對資金的吸引力自然下降,長期而言,這也是造成資金長現淨流出的原因之一。

然而,疫情改變了金融商品交易的模式,許多臺灣尚未能公開交易,早已是網路世代熟悉的理財工具,加上報酬相當誘人,交易規模還在持續擴大,最有名的例子,就是2020全年漲幅高達295%的比特幣。這類未必合法卻實際存在的交易行爲,廣受年輕投資人歡迎,但提供交易的機構和場所均不受政府管轄,一旦出現糾紛更難處理,這也是監理機構須要主動面對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