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歷史在等待蔡總統的答案

中國時報社論

大陸突然宣佈校正迴歸M503航路並啓用W122、W123航路,民進黨政府反應強烈,行政院長陳建仁、陸委會強硬抗議,國防部罕見口出惡言,外交部也說重話要大陸「後果自負」。M503航路是延宕10多年、歷經3任總統的老問題,如今大陸決心徹底解決,蔡政府只剩下抗議的能力,正是過去8年兩岸關係變遷的縮影。

航線爭議是政治分歧

陸方宣佈調整後,國臺辦發言人詳細迴應了媒體的提問,陸媒也發表多篇配套文章。主要是強調,出於飛航便捷的考量,可以縮短兩岸直航時間、降低航運成本,此一決定與2024選舉無關,也無須和臺灣協商,並反批民進黨議題政治化。經查詢航班追蹤網站,2月1日兩岸航線仍維持原狀,未見航班在新航路飛行。

使用M503航路,以上海往返東南亞的國際航班爲主。大陸國內航班客運量去年已超過疫情前,國際航班則要等到今年底纔會恢復到疫情前8成。但隨着星馬泰開放陸客免籤,東南亞航班勢必增量,調整M503航路是爲此做準備。

不能否認,大陸取消M503南下航路向西偏6海里,等於收回2015年兩岸協商的共識,重新回到更接近海峽中線的位置,這正是紛爭的源頭。大陸早在2007年就完成開通M503的國際認證,陳水扁政府抗議後暫緩生效;2015年大陸再次宣佈啓用M503,同樣遇到馬政府抗議,經協商做出「向西6海里偏置」及「只開通北上航路」的安排;2018年大陸啓用南下航路,此時已經政黨輪替,民進黨只能坐視大陸單方面推行。

M503爭議是兩岸典型的政治分歧:大陸有事實的需要,臺灣有安全的疑慮,這也是藍綠政府均在第一時間向大陸提出異議、要求交涉的理由。這裡面有兩層原因:首先,大陸雖否認「海峽中線」的存在,並透過解放軍實際行動打破中線概念,但不可否認,海峽中線仍是臺灣社會的敏感神經,與「維持現狀」掛鉤;其次,退一步講,即使海峽中線不具主權的意涵,但「中線」的確是上海與臺北兩個飛航情報區的交界線,是實質存在的管轄權邊界,而臨近大陸、位於上海飛航情報區內的金馬地區,正凸顯兩岸的特殊關係,該地區空中管轄權不可避免成爲兩岸高度敏感的政治問題。

恢復對話開啓大交流

回顧M503爭議的來龍去脈,可以給兩岸關係三個啓示:其一,大陸會堅決推進其單方面設定的對臺議程,即使出現困難、有所延緩,也會不斷挪步趨近最終目標。其二,臺灣輿論和民意的反應是有效的,否則大陸不會延宕超過15年才全面開通M503預設航線,但目前臺灣民意反彈的效用,較過去大爲減低,無法對大陸產生決定性影響。其三,兩岸協商溝通是有用的,對臺灣也是有利的,因爲協商可以增進政治互信,雙方各讓一步,亦有助於民衆的理解,更有助於兩岸的和諧氣氛。

兩岸關係惡化,讓蔡政府的抗議流於形式。但也不能輕忽校正迴歸M503與附屬航路,對臺灣管轄權、飛行安全上都存在疑慮,應透過協商妥善處理,才能維護航班安全與民衆福祉。大陸尚未使用新路線,據媒體透露,兩岸民航管道仍未放棄技術層面的溝通。在此,我們提醒蔡總統,大選後雖進入過渡狀態,但總統的兩岸職權絕不存在「看守期」,必須審慎務實處理M503議題,打開與對岸溝通的管道。

蔡總統執政近8年,兩岸制度化協商中斷、政治互信倒退,但至少維持了雙方公部門的訊息通報與技術性聯繫管道,在因應突發災難、新冠疫後復航、共打犯罪等過程中仍然扮演重要角色。蔡總統必須思考如何在最後3個月交棒期,讓兩岸恢復對話、重建互信、開啓大交流,避免賴清德上任後可能的巨大危機。蔡總統自信,民衆信任民進黨不會賣臺,更有能力與大陸和解。實踐諾言只剩3個月,歷史在等待她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