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美無償軍援跳票 國安策略破口

中國時報社論

從《臺灣政策法案》到《2023國防授權法案》(NDAA),美國5年提供臺灣100億美元無償軍事援助的條文,一再得到民進黨政府的歡迎與感謝,但顯然高興太早,口號式的臺美關係「堅若磐石」禁不起政治現實的檢驗,《國防授權法案》雖順利通過並經拜登總統簽署生效,但隨後《綜合撥款法案》僅同意給予軍事融資貸款,無償軍援部分經協商後並未列入。

只借不給 臺灣空歡喜

美國承諾提供臺灣100億美元無償軍援及20億美元「外國軍事融資」(FMF)貸款一度成爲美臺關係亮點,參衆兩院分別通過《國防授權法案》後,外交部在第一時間表示,「挺臺的質與量達到歷史新高」,但外交部沒有說的是,無償援助需要美國的行政部門認可及國會撥款委員會通過等先決條件。果然,國會處理《綜合撥款法案》時僅同意給予外國軍事融資貸款,且臺灣需於12年內償還。臺灣並不缺經費購買武器,缺的是美方「戰略清晰」的保證,臺灣空歡喜一場。

反中挺臺目前是華府最大共識之一,唯拜登政府在一中政策下,刻意維持戰略模糊,若每年20億美元無償軍援能夠落實,臺灣將成爲僅次於以色列(33億美元)的第二大軍援受贈國,具有高度政治意涵。爲促成對臺軍援順利過關,參院外委會主席梅南德茲及裡契主動將20億美元降低爲5億美元,但首先遭到強力遊說華航購買波音787客機的葛蘭姆參議員在撥款委員會阻擋,梅南德茲等同時聯名致函衆議院議長裴洛西,與即將接任議長的共和黨領袖麥卡錫等求援,這些以挺臺出名的國會領袖也都愛莫能助,等同打臉最喜好吹捧美國國會情誼的蔡政府。

美國的夥伴國家能透過FMF採購美國的國防物資、服務及訓練,方式包括贈與或直接貸款,由國務卿決定適用對象,國防部長負責計劃執行,因此,雖然是由國會立法,行政部門仍扮演決定性角色。對臺灣的FMF全數以貸款方式進行說明了,即使臺海情勢緊張,臺灣並非美國的核心利益及最優先決策考量,以及拜登政府認定,臺灣應爲本身的國防投入更多財力、物力與人力,而非搭乘美國的免費便車。

相較於自今年2月以來,美國已軍援烏克蘭213億美元,對臺灣卻是分文不給,除了預算額度有限外,最重要的考量仍在於對臺軍援本身的政治敏感性,各種跡象顯示,中國大陸並沒有立即武力犯臺的意圖,拜登政府無意讓稍微回穩的美中關係因臺灣問題再掀波瀾。

外交政策 缺乏透明化

《國防授權法案》及《綜合撥款法案》的另一項重要立法就是「臺灣學人計劃」,由美方薦派聯邦政府官員來臺進行1年語言訓練,及在政府部門及立法院等機構實習1年,法案明定計劃目的在使美國更容易推進印太地區經濟、安全及人權的利益與價值。這項計劃有日本前例可循,卻引起臺灣各方關切,憂慮美方會對臺灣下指導棋,美國派遣「監軍」,臺灣將喪失國防、外交、兩岸政策的自主權等。

民進黨外交政策一向黑箱作業,報喜不報憂,且以大內宣爲目的,造成各界對外交當局缺乏信任與信心,這纔是學人計劃引發爭議的真正原因。依據日本前例,學人計劃以學習語言爲主要目的,屬中低階層官員語言訓練性質,而且以AIT在臺灣工作的深入,還需要利用這個計劃來下指導棋或派監軍嗎?但憂慮被放大,責任在外交部。

無論是美國軍援或是臺灣學人相關法案,只是美臺關係中的一個小篇章。大陸雖表態反對NDAA,25日並派出71架次軍機和7艘艦艇在臺海周邊軍演,其中47架次超越臺海中線,規模僅次於8月圍臺軍演。但美國國會通過的法案執行權在行政部門,NDAA落實程度由總統和國務院拿捏,大陸的表態會有節制,不至於對「拜習會」後美中共同管控風險的方向造成影響。臺灣過度渲染與期望NDAA,反將導致民心的失望並引發爭議,也暴露民進黨脫離政治現實的外交政策往往徒勞無功,依附美國的國安指導原則也會一再出現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