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星港可以清零 臺灣做得到嗎

社論

臺灣疫情嚴重失控,4日累計確診數達10446例,已經破萬。民衆雖高度配合,代表病毒傳染能力的RO值也下降,但羣聚與家戶內感染問題益發嚴重,疫情可能加劇。在此同時,鄰近的香港新加坡正式宣告,最新一波疫情結束,生活與經濟回覆到接近正常狀態。這波疫情三地狀況近似,而且都屬華人爲主的社會,生活方式接近,星、港抗疫有成的經驗值得臺灣參考。

嚴密進行普篩與隔離

香港第4波疫情長達近半年,情勢十分嚴峻,特區政府改變過去溫和抗疫的做法,學習內地雷厲風行的抗疫措施後,終於壓制住疫情,已有1個月沒有出現本土病例。去年初,港府先是以歐美思維進行抗疫行動,但疫情綿延不絕,後來借鑑大陸經驗,一方面嚴堵入境檢疫漏洞重設閉環酒店隔離SOP,另一方面果斷封區封樓強制檢測,甚至禁閉全體社區居民21天,並對30餘萬外傭普篩,防抗效果轉趨明顯。

香港第4波疫情始於去年11月,得大陸之助,大力增強核酸檢測與快篩能量,進行大量檢測,去年底辦的全民普篩,共檢測了170多萬名市民。此後一直做到「須檢必檢」、「應檢盡檢」、「願檢盡檢」。特區政府成立19個社區檢測中心,針對特定對象免費檢測的樣本超過人口數1/6;至於自願接受檢測者,政府也以極低費用盡量滿足市民訴求。檢測能量與檢測率遠遠高於臺灣,所以較能發現感染源,迅速隔離治療。

我們的疫情指揮中心至今仍然排斥普篩、廣篩和快篩,香港、新加坡和大陸一發現確診即強制社區居民檢測。新加坡甚至關閉國際機場14天,並封鎖多個社區,嚴密進行普篩與隔離,所以能快速掌控新一波疫情。

香港特區政府也強制市民接受檢測,一棟大樓只要出現兩個互不相關的確診個案,整棟大樓的居民或是曾在過去14天逗留超過兩小時的人士,都須接受強制檢測。在較高風險的指定區域,甚至把區內大樓須進行強制檢測的門檻由兩個個案減至1個,並在更高風險的受限區域進行封閉式強制檢測,加上其他類別的檢測,力度極大。萬華是國內這波疫情起爆點,如果立即全區封閉,強制全體住民和近14天停留超過兩小時以上者接受檢測,想必疫情可以控制得較好,不至於向全臺擴散到這等地步

香港和新加坡防疫採取「外防輸入、嚴防死守」對策力求防守設計和部署形成系統。高風險地區來的旅客,規定必須隔離檢疫,從旅客抵達做初步檢測到指定酒店隔離後,還要多次檢測,都遠比臺灣周密。例如入境乘客普篩,臺灣就未全面落實。檢測是嚴防死守重要關口,這個環節有漏洞,病毒就會進入社區。華航機師隔離檢疫天數一減再減,終釀成大禍,就是把關不如香港、新加坡與中國大陸嚴密的結果。

疫苗免費由民衆自選

香港政府爲防變種病毒擴散,出手甚重,除了外傭強檢,但凡大樓有發現變種病毒確診者,全棟居民都要撤離檢疫,曾有上千民衆被送到檢疫中心隔離21天。如果抗疫措施不是如此嚴厲,很難想像第4波嚴重失控的疫情可以達到清零地步。香港和新加坡經過前面3波的抗疫磨練,已經形成一套常態化、動態化精準化、高效化的防疫模式了。

抗疫的下一步重點是大量注射疫苗。香港政府提供德國BNT和大陸科興兩種疫苗給民衆自選,一律免費,上網登記就有。新加坡廣設疫苗注射站,60歲以上者不必預約,隨到隨打,政府還派醫生和護士到行動不便者家中施打,就是希望提供便利,加快接種速度新加坡政府全力衝刺,預計於8月底前爲每個符合條件的人提供至少第1劑疫苗,香港施打率也已破20%。臺灣遠遠落後,政府購進疫苗不順利,又多方限制捐獻者、自主購進者,企圖讓他們知難而退,只將希望寄託於連二期試驗都未完成的國產疫苗,施打速度實在難以樂觀。

臺灣疫情已失控,應加大篩檢能量,廣泛進行快篩服務,以便及早發現感染者;同時應追上新加坡、香港,立即補足醫療能量,臺灣無論在重症醫治輕症收治上,目前都有不足。疫苗方面,政府採購顯然力有未逮,應該鼓勵甚至協助非政府組織採購,也應開放企業採購,目前已有多個國家開放企業自購,政府應可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