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子女教育 不喜歡孩童嬌生慣養

大和洋樓的人與物:鹿港民俗文物館創立50週年專刊(山谷文教)

辜顯榮1866年出生於鹿港街「北頭」,一歲多喪父,由母親薛面撫養長大。少年時期,曾追隨進士黃玉書讀過漢學。成年後即北上臺北謀生,在萬華、大稻埕從事南北貨生意,不時前往中國港市採購商品,並經營糖業。從外型看,對他的正面評價是:辜氏身材高大魁梧,相貌堂堂,個性豪邁,膽識過人。

辜顯榮五子辜振甫在《勁寒梅香》第68頁的口述中,提到:「父親八歲隨清朝進士黃玉書修漢學,習書法,寫一手好字,自成一體。」辜顯榮八子辜寬敏在《逆風蒼鷹》的口述中,提到幾個有關辜顯榮勤儉的小故事:1.父親接到來信,對方未寫完的信紙會裁剪再利用;2.不喜歡孩童嬌生慣養,父親經常一盤土豆過一餐,給兒孫做節儉示範;3.擔心雨天弄溼弄壞布鞋,所以父親雨天就減少出門;4.三子斌甫建議買「黑頭仔車」,讓人力車伕「昆仔」退休,但爲辜顯榮所拒,一輩子都坐人力車,臺北和鹿港各一臺。5.爲了省下墨水錢,父親用毛筆或食指指頭沾水,在桌上練習寫字;6.小孩沒把碗內的飯粒吃乾淨,父親會罵:「你知不知道一粒米得要流多少汗!」

辜顯榮對子女教育非常重視,請中國大陸的老師來臺專門教導辜家的子女,私塾就設在當時的鹿港和興248番地,即今中山路152號古風樓。老師當中有一位是來自福建泉州惠安的辜捷恩(字菽廬),是辜顯榮的同鄉。據曾在辜家企業任職的陳經魁民國102年9月27日受訪時,據其大媽辜顯榮二女兒辜注治的回憶,說:這位唐山來的老師帶了整整一米擔的書到鹿港來,當時包括住鹿港的注治、濓清、嶽甫;住臺北的振甫、偉甫的漢文基礎,都是受教於這位辜老師。

國小校長退休的丁禎祥(1933-2022),民國102年8月22日受訪時提到:他的祖父丁朝元,原本在霧峰林家任私塾教師,歸來鹿港後常年在丁家大廳授課,每天上午教授丁家小孩,下午則開課教授辜家子弟,是較高一級的漢文課程。此外,辜家也曾延聘鹿港宿儒陳懷澄(曾擔任日治時期鹿港街長)來此授課,可見日治時期鹿港辜家對漢文教育有其堅持。

對辜顯榮事蹟評論最多的是1895年6月辜顯榮應臺北城內商賈仕紳之請,前往基隆請見日帥樺山資紀,請求率軍入臺北城,以安民心。此事之歷史評論應還原當時的時代背景,清光緒21年(1895)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給日本;6月2日李鴻章兒子李經方在基隆三貂角外海以遙指方式,完成臺灣主權的交接儀式。之後日軍旋即登陸澳底,進軍基隆,6月3日即攻陷獅球嶺。此時臺北城內,已現混亂之勢。5月25日剛被推選爲「臺灣民主國」總統的唐景崧,匆忙易服逃亡廈門,其所帶領的「廣勇」已由官兵變成強盜,四處搶劫,外加變賣軍火,無知市民亦趁勢劫掠,城內亂成一片。以李春生爲首的臺北城內商人及仕紳遂共推辜顯榮爲代表,於6月6日晨冒着極大之風險,前往基隆接洽日軍進城。此舉既非禍國,亦未殃民,因爲當時的臺灣已經被「永遠讓與日本」,臺灣人民已經「無國可禍」;日軍進入臺北城之後,若無人引導,土匪與良民將無從區別,臺北城將成爲戰場,無辜之民衆將被屠殺;而日軍進城之後,民亂即息,足見引日軍進入臺北城,在當時是明智之舉。(三之二;摘自《大和洋樓的人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