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吃退燒藥降溫?恐害腎衰竭等3併發症 4藥物也要當心

食藥署指出,中暑與感染所致的發燒機轉並不相同,服用退燒藥恐增急性腎衰竭等併發症發生的風險,不可不慎。(示意圖/Shutterstock)

炎炎夏日,溫度屢創新高,導致熱傷害人數也不斷攀升。面對高溫,有些民衆會想借由退燒藥物來降溫,當心對身體造成嚴重負面影響。食藥署就指出,中暑與感染所導致的發燒機轉並不相同,吃退燒藥不但不能幫助降溫,還恐增加急性腎衰竭、肝臟衰竭、凝血功能異常發生的風險,不可不慎。此外,醫師也提醒,若服用具抗膽鹼作用、降血壓、抗憂鬱及抗精神分裂症等藥物,也會增加中暑機率。

食藥署在臉書粉專「藥博士 正藥說」發文指出,中暑初期通常會出現,像是身體發熱、心跳及呼吸加速、皮膚髮紅且乾燥等症狀。若未及時處理,恐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異常、出現40度以上高燒、意識混亂、抽搐及昏迷等,危及生命的症狀。包括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孕婦、戶外或密閉空間工作者、運動員、慢性疾病患者、代謝疾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肥胖或服用特定藥物者,皆屬於中暑的高危險族羣。

然而,面對體溫過高,有些民衆可能會想到使用退燒藥物來降溫,但食藥署提醒,中暑引起的高溫是因中樞系統中的體溫調節失調所致,與感染造成細胞激素釋放及產生髮炎反應所導致的發燒機轉並不相同。因此,使用退燒藥不但不能幫助降溫,還可能增加,例如急性腎衰竭、肝臟衰竭、凝血功能異常等併發症發生的風險。

食藥署解釋,在臨牀上,通常會使用冰敷或靜脈輸液來協助降溫,並針對電解質異常進行校正,除非患者已出現癲癇、譫妄及心律不整等症狀,纔會使用相應的藥物進行治療。其並提醒,若出現中暑症狀,應儘快移動到陰涼通風處並鬆開衣物,可以用灑水、風扇或冰敷來幫助降溫。若患者清醒,可以給予電解質飲料或加少量鹽的冷開水,以補充水分及電解質;若意識不清者,則應避免飲水,並儘速送醫治療。

此外,臺中童綜合醫院急診部主任魏智偉曾說明,若服用具抗膽鹼作用、降血壓、抗憂鬱及抗精神分裂症等藥物,因會影響體溫調節,也會增加中暑機率。其中,如治療鼻塞用的抗組織胺、治療巴金森氏症等藥物,都具有抗膽鹼作用。呼籲若有服用上述藥物的民衆,務必補充足夠水分與鹽分,並做好防曬措施,也切勿自行停藥,以免病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