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迎端午 習俗多爲驅蟲防蚊

艾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增強身體抵抗力。(本報系資料照片

端午節是傳統節日流傳下來很多與健康相關的習俗

.一掛:端午節時近夏至,正是寒氣暑氣交互轉換之時,氣溫驟升忽降,此時的氣候特點致使疾病多發,所以自古以來人們習慣門口掛艾草驅病防蚊。也有人家菖蒲,其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殺蟲滅菌的藥物。此外,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爲生長季節外形被視爲感「百陰之氣」,狹長的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

.二浴:南北朝時,端午節又稱爲「沐蘭節」。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菊科植物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後來一般是用蒲、艾等香草取代佩蘭洗澡。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三食: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極爲盛行,《白蛇傳》中許仙在端午節讓白素貞喝了雄黃酒以解毒避邪,結果讓千年蛇精現了原形

.四外用:有些地方端午節當天在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乾即成蛤蟆錠,塗於膿瘡上有消散作用。此俗流傳較廣。至今,如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人們便將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浸入酒後,然後用菖蒲艾蓬蘸灑牆壁角落門窗牀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這些活動,從衛生角度來看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