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團隊發現 5種現有藥物及保健品具抗新冠病毒潛力

中研院團隊找出5種具有抑制新冠病毒活性效果潛力藥物。(中研院提供/林志成臺北傳真)

5種具有抑制新冠病毒活性效果的潛力藥物。(中研院提供/林志成臺北傳真)

中央研究院士翁啓惠及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洪上程的團隊,透過病毒蛋白活性抑制、細胞動物實驗驗證,從現有藥物及保健品,找出5種具有抑制新冠病毒活性效果的潛力藥物,相關研究成果已刊登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研究團隊找到5種具抗新冠病毒潛力的藥物及保健品分別是:抗瘧疾藥物美爾奎寧(Mefloquine)、抗愛滋病藥物奈非那韋(Nelfinavir)、中草藥靈芝多糖體RF3、全株薄荷及全株紫蘇之萃取物。

翁啓惠表示,以目前趨勢看來,新冠肺炎可能將演變成隨時會爆發的傳染病,再加上快速變異特性,除了發展廣效型疫苗以提供長遠保護外,從現有藥物及保健品篩選出有效的抗病毒藥物可以應急,補足疫苗無法涵蓋的範圍用藥方式以在家口服、避免到醫院纔是最佳策略

洪上程說,團隊首先收集市面上2855個被美國食藥局(FDA)覈准使用的人類或動物用藥,同時也從傳統中草藥典籍中挑選出近200種具有治療病毒感染療效藥材,然後於P3實驗室進行抗病毒感染的細胞實驗,初步篩選出具潛力的15個藥物,接着再以敘利亞倉鼠進行動物測試,讓藥物實際與病毒株正面交鋒,以準確測定抑制病毒的效果。

研究發現,抗瘧疾藥物美爾奎寧、抗愛滋病藥物奈非那韋、靈芝多糖體RF3、全株薄荷及全株紫蘇之萃取物等5款現有藥物及保健品,具有抑制病毒活性效果。透過倉鼠動物實驗後,證實此5種藥物能有效減少老鼠肺部的病毒量。

臺大藥學系教授樑碧惠指出,研究發現的這5種藥物雖然在細胞及動物實驗中皆展現抗病毒活性的效果,但是各自攔截病毒的時間點和方式不盡相同,他們的確切機轉仍需進一步釐清

研究團隊表示,這項研究僅完成細胞和倉鼠測試,但尚未進行人體試驗。目前已先申請專利,未來若能有廠商技轉,針對此5種實驗結果表現良好的藥物,接續進行臨牀實驗,調配出適切的配方,將有機會作爲疫情大爆發、出現緊急狀態時的準備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