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搭檔鄧小平 巴黎賣豆腐──從餐桌看政治(五)

1924年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部分成員巴黎合影。前排左四爲周恩來,後排右三爲鄧小平。(新華社

中國人喜歡吃豆腐,而且不像米飯麪食,並無地域南北之分。

中華豆腐店同幹活

前面便提過,國父孫中山便對豆腐推崇備至。其實不單止國父,就連中共開國元勳如周恩來與鄧小平,都一樣與豆腐曾經結下不解之緣,甚至曾經賣過豆腐呢!

周恩來與鄧小平曾賣過豆腐!?不是開玩笑吧!答案真的不是說笑,這段經歷甚至在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都有所紀述,見〈周恩來與鄧小平戰友情深〉一文。

話說,大家或許都知道,周恩來與鄧小平年輕時曾經放洋留學,而且更是法國這個浪漫國度。但在那個年代,中國赴法勤工儉學的學生,大多出身寒微,不會有餘裕像今天大家的寶貝子女一樣,優哉悠哉的讀書,反而要爲生計而煩惱,得四處兼職幫補學費和生計。剛巧碰上上世紀20年代當地經濟不景氣,百業蕭條,本地人且自顧不了,留學生自然更難找到工作。但那個年代的中國年輕人,都是生命力十分頑強之輩,面對逆境,大家沒有怨天尤人的那份奢侈,反而想盡方法掙扎求存。

周恩來靈機一動,想出一個幫大家提供兼職收入的方法,那就是毅然開了一間豆腐店。1922年6月,在周恩來出主意,鄧小平負責具體打理下,在花都巴黎,開了一家中國式豆腐店,店名索性叫「中華豆腐店」。

有了這間豆腐店,於是不少當地中國留學生,課餘便到這裡兼職,甚至連大忙人周恩來自己,也常常親自抽空到這裡座鎮。一大班年輕人,一起幹活,雖然課餘還要兼職,確是十分勞累,但因爲大夥兒年紀和心性皆相近,於是勞動時,也有說有笑,不失苦中作樂。

幫補清貧留學生

正如前述,中國人都喜歡吃豆腐,於是不少華僑都到這裡光顧,後來甚至連法國人都聞風而至,豆腐店往往供不應求。在大受歡迎下,豆腐店再擴大經營,增加食物品種,包括豆漿豆腐花豆腐乾凍豆腐臭豆腐等等,品種繁多,一應俱全。於是,豆腐店在經營得法下,不單幫補了很多清貧的留學生,甚至還爲中共旅歐支部提供了部分經費

如果周恩來和鄧小平不是回國搞革命,而是留在法國繼續經營,可能日後會成爲法國的食品業鉅子

從中可見,周恩來和鄧小平的生意頭腦,原來在年輕時代已經可見,而且兩人一早已經是生意拍檔。因此,日後中共立國之後,這對老拍檔又再一起爲國家接過整個經濟攤子,也是順理成章吧!

不單止曾經賣過豆腐,周恩來的拿手菜之一就是燒豆腐,他的隨從都叫這道菜作「錢油熬豆腐」,說來有一段故事。話說上世紀60年代初,大躍進後的中國「三年困難時期」,周有一次親自下廚,招待家裡幾位工作人員,他們都到廚房圍觀,希望一睹總理手藝和下廚英姿。周拿起油瓶往鍋裡下油,因爲當時物質缺乏,他下油時特別小心,一點一點,往往油還沒從油瓶滴出,他就擡高瓶口,好不容易纔滴出幾滴油,就立即收起油瓶,開始燒菜。當他察覺到四周的人面面相覷,周才笑着聳了聳肩,自我解嘲說:

「放那麼多油幹嘛,現在這麼困難,油放少點,錢油熬豆腐嘛,這是老話了,民間都懂。」

除了燒豆腐之外,周恩來也愛在天冷時吃大燴菜,那是把豆腐拿來和白菜粉條等放在一起,再用肉湯來燉,就像我們的火鍋,所不同的是,周的是菜多肉少,而我們的卻是肉多菜少。每次周恩來找來副總理和部長等到他家開會,開晚了,索性招呼衆人在他家吃飯,最常煮的,就是這味大燴菜,每次每人往往都要吃三、四碗,吃到大家紅光滿面,就像我們吃火鍋一樣。(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