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懷》海峽兩岸機遇需塑造 關係應調整

民調指出,有高達7成臺灣民衆支持兩岸對話。(示意圖/達志影像)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一個重要判斷: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在這樣一個大的戰略判斷下,今後一個時期臺海局勢在面臨着挑戰的同時,也應存在着新的機遇。從兩岸學者的觀察看,在2020年1月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束後,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曾多次爲文,認爲兩岸應「危機中見轉機」,「兩岸復談,此其時也!」並主張經由談判來化解爭議,但這一看法並未得到蔡英文當局的認同與呼應。在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承辦的「第三屆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研討會的大會發言中,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鵬同樣認爲,大陸對當前臺海形勢危機意識十分強烈,但對機遇的分析與把握尚不夠。兩岸學者對當前臺海形勢的觀察雖然立場不同、角度不同,但關於機遇問題的思考值得學界進一步研究與探索。

一、風險大於機遇仍是當前臺海局勢的基本特徵

臺海局勢面臨的嚴重對立對峙狀況目前並未獲得改善。2016年民進黨重新執政後,以切香腸式手法,大力推行以「終極獨立」爲指向的兩岸政策,不斷加大「反中」「仇中」操作,積極與美勾連,升級兩岸對抗,成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現實威脅。2019年7月,筆者在第28屆「三臺會」上發表題爲《兩岸關係三重斷裂下的臺海困局》的演講時認爲,民進黨重新執政後,臺海局勢出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機遇期的斷裂、中美共管臺獨」的斷裂和兩岸認同的斷裂,未來五年臺海局勢將處在一個新的高危期。

由於蔡英文當局持續推進「去中國化」和「漸進式臺獨」,川普政府深度介入並控制檯灣的政治遺產及其政策慣性仍會繼續發揮一定作用,在短期內要想消弭臺海風險尚十分困難。目前島內激進「臺獨」勢力的分裂活動仍然猖獗。「臺獨」大佬辜寬敏領銜提出要求蔡英文「推動制定符合臺灣現狀的新憲法」的公民投票案;民進黨「立委」則提案修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和《憲法增修條文》,欲刪除「國家統一前」之文字;「立法院長」游錫堃不僅鼓吹「臺美建交」,甚至連中醫藥也要搞「去中國化」,建議把臺灣的中醫藥叫做「臺醫」、「臺藥」或「漢醫」、「漢藥」。由此可見,目前臺海局勢仍然複雜嚴峻,「臺獨」依然是現實威脅。

陸委會前副主委趙建民根據八項指標,預測兩岸關係已進入「準戰爭」狀態,並建議兩岸應首重避險。2020年11月18日,臺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在出席美國傳統基金會與臺灣民主基金會合辦的「挑戰時期下的美臺夥伴關係」視訊研討會開幕式時聲稱,兩岸要跳脫政治框架,發揮彈性、智能與創意,持續累積善意,尋求溝通對話可能,以減少誤判、共商和平相處之道。但迄今爲止,臺灣當局不僅拒不承認體現大陸與臺灣同屬一中的「九二共識」,反而繼續推動「漸進式臺獨」分裂活動,與美勾連也毫無收手之意。這樣一種兩手策略,不僅無法尋求兩岸間的溝通對話,反而將升高兩岸間的對立對抗,一旦引發誤判與意外,勢必會危及到臺海局勢的和平與穩定。

概而言之,當前臺海局勢的總體態勢仍然是風險大於機遇,堅定懾止「臺獨」分裂活動仍是消弭臺海風險的首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臺獨」是歷史逆流,是絕路。「臺獨」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大陸會隨時按照《反分裂國家法》規定,堅決打擊「臺獨」分裂活動,確保國家統一進程順利推進。臺灣當局只有認清歷史大勢,放棄「臺獨」幻想,兩岸才能強化危機管理,在恢復協商對話基礎上化解各種風險,進而塑造機遇,共謀和平與共享和平。

二、「危中有機」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客觀規律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鄧小平在談到1989年後的國際形勢時曾深刻指出:「不能認爲形勢惡化到多麼嚴重的地步,不能把我們說成是處在多麼不利的地位。實際情況並不盡然……我們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對我們有利的條件存在着,機遇存在着,問題是要善於把握。」

1995年6月,李登輝以所謂私人名義竄訪美國,揚言要向不可能的事物挑戰,在國際上大肆進行「兩個中國」的分裂活動,引發新的臺海危機。大陸在以大規模軍事演習進行反分裂反「臺獨」鬥爭的同時,善於把握機遇,大力加強對美交涉與鬥爭並取得積極成果

1998年6月柯林頓總統訪華時在上海公開表示「新三不政策」,即:不支持「臺灣獨立」,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不支持臺灣加入聯合國及其他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使島內「臺獨」分裂活動遭受重挫。

陳水扁瘋狂推進「激進式臺獨」的年代,大陸塑造機遇,出臺《反分裂國家法》,並在2005年邀請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首次訪問大陸,實現了國共兩黨領導人1949年以來的首次會談,共同發佈了「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深刻影響了臺海形勢的發展方向

近年來,在蔡英文當局加大臺美勾連和「以武拒統」背景下,人民解放軍爲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在臺海地區多軍種多方向成體系出動兵力,連續組織實戰化演練。針對有記者在外交部新聞發佈會上提問解放軍軍機越過所謂「海峽中線」、中方對「海峽中線」持何立場時,發言人嚴正表示: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存在所謂的「海峽中線」。在2020年9月美國國務院次卿訪臺期間,「大陸派遣37架次各式戰機飛越「臺海中線」,我飛行員同樣以「沒有海峽中線」迴應臺所謂「驅離警告」,海峽兩岸長期以來無中生有的這條虛線終於化爲烏有。這顯然也是我們積極塑造機遇所取得的成果,同時也凸顯了大陸解決臺灣問題必須用兩手、兩種方式都不能排除的正確政策抉擇。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軌跡表明,無論臺海風雲如何變化,機遇總是客觀存在。

三、兩岸關係的調整關鍵在於機遇塑造

兩岸關係的調整與重啓,關鍵在於解放思想,轉換觀念,塑造機遇,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前景。

塑造機遇要在不斷增強綜合實力基礎上堅定和平統一自信。2020年年初以來,臺灣當局藉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以疫謀獨」,進一步加劇了兩岸的不信任感與疏離感。經過艱苦努力,大陸疫情防控工作迅速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令世人刮目相看,也更加堅定了人民的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從另外一個角度觀察,大陸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國家綜合實力繼續增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

2017年6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期刊《中國經濟學人》發佈的《2017年第二季度熱點調查結果》表明,在中美兩國經濟增長的對比上,受訪經濟學家認爲到2034年左右,中國經濟總量將會與美國持平。但在2020年8月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與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聯合編撰的《中國2049:走向世界經濟強國》新書發佈會上,這一時程便已再度縮短。該書作者在預測中國未來三十年的經濟增長時,認爲從GDP總量看,2030年中國就會超過美國,成爲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這一變化客觀反映出大陸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的快速躍升。

與此相反,臺灣對大陸的經濟依賴度始終居高不下,與大陸綜合實力的差距也日益擴大。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遠景目標的建議》,爲大陸未來15年的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毫無疑問,2035年大陸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後,將會爲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創造更充分的條件,提供更加雄厚的資源。

塑造機遇要在中美戰略博弈中加強對臺海風險的管控。當前影響臺海局勢的國際環境正在出現值得關注的新變化。美國前代理助理國務卿董雲裳最近表示:美中雙方需要認真討論如何管控臺灣問題,使之不損害雙方利益。她預期,拜登政府將會有誠意在臺灣問題上維持穩定和現狀,關鍵是雙方保持克制,度過今後幾個月的困難期。因此,中美雙方未來如何強化機遇塑造意識,積極構建臺海和平穩定新格局,將是我們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面臨的一項新課題。

美在處理中美關係議題時,其對臺政策的反反覆覆不勝枚舉,但最終仍要回到基本面。2001年4月25日,布希在慶祝其執政百日的電視採訪中,回答美國廣播公司主持人的「如果臺灣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進攻,美國是否有義務保衛臺灣」問題時說,「是的,我們會保衛的」……「將不惜一切代價協防(臺灣)。」

2004年10月,時任國務卿的鮑威爾在北京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和香港鳳凰衛視的採訪時則表示,「世界上只有一箇中國,臺灣不是獨立的,也不享有一個國家的主權,美國不支持臺灣獨立。」而川普任內的亞太前代理助卿董雲裳在美參議院任命聽證會上,也同樣表示「我們不承認臺灣是獨立國家,不承認中華民國國旗,不承認中華民國是與美國有官方關係的國家」。

但在川普政府即將終結之際,國務卿蓬佩奧將美對臺政策再行180度反轉,公然宣稱「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並宣佈解除國務院過去制定的對於美臺交往的內部限制,一再向島內「臺獨」勢力與國際社會發出錯誤信號。

美國對臺政策從大好走向大壞,未來再向回擺盪,或許會有跡可循,但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臺海風險的不可預測性。中國對美國政府天馬行空似的對臺政策變化早已處變不驚,正如美國前駐華大使芮效儉在伍德羅•威爾遜學者中心2018年12月舉辦的「美中2018年回顧:新冷戰?」研討會上回答聽衆提問題時所言,「臺灣問題在美中關係中是極其敏感的議題,美國有人每隔幾年總是會忘記這一點,然後就再發現艱難之路。」雖然美國的總體國家安全戰略並不會因總統易人而改變,中美關係的發展前景也很難讓人感到樂觀,但在中美關係即將走出歷史低谷的大背景與既競爭又合作的基本格局下,雙方基於共同利益共管「臺獨」,仍然是避免臺海形勢失控、維護中美關係穩定的一條有效路徑。

加大兩岸民間交流力度,深化融合發展,不斷創造機遇。近年來蔡英文不斷加大箝制兩岸交流的力度,打破了兩岸民間交流的良性互動局面。2008年至2016年國民黨重新執政期間,兩岸在堅持「九二共識」和反對「臺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所形成的大交流與大合作局面,在蔡英文上臺後已難以爲繼。由於蔡英文繼承李登輝與陳水扁衣鉢,繼續推行「去中國化」與「漸進臺獨」政策,導致兩岸關係迅速降溫,臺海風險明顯增大。

特別是2019年以來,臺先後修訂所謂的「國安五法」,並通過《反滲透法》,試圖製造寒蟬效應,嚇阻與切斷兩岸交流,進一步加劇了兩岸關係的惡化。在民進黨當局操作下,島內「反中」「仇中」氣氛不斷升溫,不僅在島內造成撕裂,也使兩岸民間交流形成兩條平行線。

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第12屆海峽論壇大會上的視頻致辭中指出:「兩岸關係發展的根基在民間,動力在人民。」因此,兩岸交流必須培本固基,不斷汲取來自民間的動力,才能築牢兩岸關係發展的根基。擴大交流則兩利,中斷交流則兩害。爲了兩岸民衆福祉,爲了維護臺海和平,蔡英文當局必須儘快摒棄阻撓兩岸民間交流正常化與違背兩岸主流民意的箝制性政策,向兩岸和解方向邁步,這樣方能避免兩岸民意對撞,化解臺海風險。

就機遇塑造而言,最重要的還是兩岸和平統一的戰略機遇的塑造。但機遇並不會從天而降,也不是坐等即可閃現,而是要不斷提高捕捉機遇的能力,強化塑造機遇的意願,發揮智慧積極打造。就當下而言,爲着力消除影響臺海和平的不穩定因素,兩岸雙方應在「九二共識」共同基礎上創造契機,一方面可以攜手抗疫、擴大民間交流、避免臺灣經濟邊緣化爲槓桿,努力增加雙方良性互動。

另一方面,兩岸智庫應就如何降低雙方敵意、化解衝突、打破政治僵局展開對話,積極尋找解決方案,確保兩岸關係實現和平發展。應該指出的是,如果兩岸和平統一的機遇難以塑造、無法塑造,兩岸關係調整的空間就將受到極大壓縮,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的運用,就勢必會成爲優先選擇,變成內涵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種戰略機遇。兩岸對此必須保持清醒的底線思維,防止臺海形勢出現逆轉臨界點。

(授權中時新聞網發表)

(作者爲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