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壩威脅瀕危巴氏銀鮈生存空間 海大覆育成功產下200尾 

巴氏銀鮈今年10月成功孵育100~200尾的新生子代。(圖/海科館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

實習記者謝汶穎綜合報導

臺灣原生淡水魚巴氏銀鮈(Squalidus banarescui)在2017年的「臺灣淡水魚類紅皮書目錄」中,被列入極度瀕危的物種。根據林務局表示,今年10月,海科館副館長陳義雄帶領海洋大學團隊,成功孵育出巴氏銀鮈100~200尾的新生子代,目前也在努力重建另外兩種銀鮈的繁殖技術

巴氏銀鮈於2009年被列入一級保育類動物,在2017年公佈的「臺灣淡水魚類紅皮書目錄」,被列入極度瀕危等級的名單。巴氏銀鮈屬於下層近底棲魚類,喜好棲息於溪流下游地區的緩流區,主要以底棲之無脊椎動物及有機碎屑爲食。

根據海科館表示,陳義雄結合其任教的海洋大學研究團隊、民間團體原生魚學會及裕民國老師鍾宸瑞老師等合作,已成功覆育出第一代臺灣特有瀕危物種—巴氏銀鮈的幼苗,目前蓄養保種于海洋大學覆育中心

▲ 巴氏銀鮈成長速度相當緩慢,個體發育成熟須至少兩年的時間。(圖/海科館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

陳義雄表示,巴氏銀鮈(Squalidus banarescui)是臺灣特有的原生淡水魚,「若臺灣沒有了,全世界也看不到。」巴氏銀鮈2000年由臺灣業餘生態攝影師張永青野外首度發現,目前僅存於臺中烏溪河段的中下游、支流水渠水塘中,由於棲息地受到河川污染、外來種入侵及築路築壩等工程破壞,導致生存空間受到極大的威脅及壓迫。

陳義雄也表示,巴氏銀鮈的卵屬於沉性黏性卵,會將卵附於水草上,且成長速度相當緩慢。2018年6月出生的魚苗,至今目前的體長才大約3公分,體長需至少約5.5公分才能達成熟體型,因此推測一個巴氏銀鮈個體發育至成熟須至少兩年的時間,比起一般淡水溪魚一年即達成熟體型,成長速度緩慢很多,在野外環境又受到外來種及人爲工程等的威脅,使野外的巴氏銀鮈個體逐漸減少。

巴氏銀鮈目前蓄養于海洋大學覆育中心,讓牠們在沒有外來種威脅的穩定環境下成長,今年10月在海大覆育中心及海科館自然繁殖成功出巴氏銀鮈的子代,併成功紀錄了巴氏銀鮈的早期發育史,使巴氏銀鮈的研究又達成一個里程碑,更讓瀕危出現一線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