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彭陽:走出一條“杏”福路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王迎霞 通訊員 陳海洋 李思穎

在寧夏,如果說一個地方“家家有杏樹,村村有杏林”,那無疑是盛產紅梅杏的固原市彭陽縣。

盛夏時節,剛剛成熟的紅梅杏黃裡透紅、果形飽滿,繁茂地掛在枝頭,讓人口舌生津。很多人想不到,彭陽人不但把紅梅杏製成果脯、果乾、酸梅湯、杏汁等食物,還把它變成了中草藥材、飼料乃至生物質燃料。

小小杏子搖身變出一條產業,這要歸功於彭陽縣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讓科技成果加速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科學種,一畝能賣兩萬元

彭陽人有句口頭禪:“不是所有杏子都叫彭陽紅梅杏。”

這個地處黃土高原中部丘陵溝壑區的小縣城,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土壤富含鉀、鈣、硒、鋅等微量元素及維生素C。這也造就了當地紅梅杏纖維少、汁液多、味酸甜的特點。

今年,彭陽縣繼續把紅梅杏產業作爲羣衆致富的重點產業,精心培育了26個庭院經濟示範村。全縣紅梅杏種植面積爲8萬畝,其中掛果面積2.2萬畝,產量預計達8000噸。

7月12日,記者來到彭陽縣孟塬鄉草灘村虎俊龍家的杏林。虎俊龍是當地有名的致富帶頭人,也是一名科技特派員。2023年,在他的指導下,當地的一畝紅梅杏最高能賣兩萬元。

杏林裡,一些用廢棄汽油桶製成的裝置引人注目,上面佈滿小孔。看到大家疑惑,虎俊龍解釋道:“這是防霜凍的。我們把柴火等燃料放進去,在不充分燃燒的情況下只出煙,這樣霜就落不下來。”他特別強調,在臨界溫度方面,這個煙桶效果尤其好。

原來,霜凍是紅梅杏豐收路上的一個“攔路虎”。今年彭陽縣專門給予科技項目支持,着力解決這一難題。“我們還發動企事業單位帶動種植大戶,共同進行防霜凍措施綜合運用。”彭陽縣科技局局長劉惠告訴記者。

深加工,實現價值最大化

爲了讓農民走出一條“杏”福路,彭陽縣積極探索紅梅杏的深加工之路,將傳統種植與現代科技相融合,不斷延伸其產業鏈,實現價值最大化。

清洗、去核、切片、烘乾……在位於王窪產業園區的寧夏微元素食品開發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24條烘乾生產線正馬力全開。在公司負責人、科技特派員董升元的帶領下,記者參觀了前處理車間、烘焙區域、包裝車間、化驗室、冷藏庫等,見證了一顆杏子的華麗蛻變。

2023年9月,該公司開始研發生產富鉀富鍶飲品、食品、營養保健品、生物萃取等產品,投產了年產5萬噸富鉀富鍶複合乾果飲品及2000噸紅梅杏條的項目。

“我們的飲料與衆不同,它需要經過熬製,隨後還得經歷過濾、殺菌、調配等多道工序。”董升元說,如今他們生產的甘草杏汁、酸梅湯等系列產品俏銷寧夏周邊和廣東、福建等地。項目全部投產後,預計可實現年銷售額5億元,帶動當地600餘人就業。

在彭陽縣,像這樣的加工企業已經引進並培育5家。紅梅杏除了作爲鮮果熱銷外,還被加工成杏脯、杏仁、杏汁等產品銷往大江南北,實現年銷售收入2.3億元,“小杏子”蛻變成“大產業”。

延鏈條,產業發展再升級

爲了延長產業發展鏈條,董升元又流轉林地1萬畝實施紅梅杏高接換頭技術。目前,已完成4.5萬棵杏樹的嫁接工作,預計2025年將實現產值3375萬元,至少帶動300餘農民實現就業。

他還計劃在林下養殖10萬隻當地特產朝那雞,而雞飼料的主要原料是熬製酸梅湯和甘草杏汁的剩餘果渣。

近年來,該縣圍繞做強紅梅杏產業鏈,加強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寧夏農林科學院、寧夏林業和草原局等院校及單位合作交流,建立試驗科研基地。從良種選育、標準化栽培、防霜避害、高接換優、節水抗旱、病蟲防治、貯藏營銷等各環節,該縣積極引進推廣先進適用科技成果,並制定出臺地方標準。

彭陽縣科技局還組織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經濟林栽培技術指導和培訓,幫助農戶熟練掌握紅梅杏栽培管理技術,爲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董升元就是彭陽縣堅持走“科技興杏”路子的縮影。

“我們將以示範園建設爲抓手,以點帶面,提升層次,不斷推進紅梅杏產業優化升級。”劉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