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張智

(原標題:專訪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設計張智

新華社酒泉9月15日電題:永遠在改進的路上——專訪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張智

新華社記者國利陳曦王婷

1979年,15歲的張智第一次火車農村來到陝西閻良。這是他第一次見到並乘坐火車,也開始聽說了飛機和火箭。

2016年9月15日22時04分,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升空。這是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的第12次飛行,也是張智工作的第29個年頭

自1999年起,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已成功將10艘神舟飛船和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送入太空。如今,52歲的張智已成爲這型“金牌火箭”的總設計師。

載人火箭更多強調的是安全性,也永遠在改進的路上。”張智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

“好的產品不可能一蹴而就”

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是中國航天史上第一次有明確0.97可靠性和0.997安全性指標要求的運載火箭,有“神箭”之譽。

2011年,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將天宮一號送入太空。專家評價:“火箭表現堪稱完美!”

但,張智和他的團隊仍不滿意,“一個好的產品不可能一蹴而就”。

張智舉例說,火箭上有些鋼製螺栓之前採用的是鍍鋅鍍鉻工藝,容易引起產品失效,這次天宮二號發射,採用了新的替代工藝,可以進一步增加可靠性。

此外,原來火箭上的攝像裝置研製時間較早。通過改進,現在的攝像裝置清晰度更高,傳輸也更加穩定。

表面上看,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比其他火箭增加了故障檢測系統和逃逸系統,但張智認爲,“不是多了這兩個系統就可以作爲載人火箭的”。

載人火箭關係航天員生命安全,需要更多的安全性設計。理念的變化讓張智認識到:“在設計的合理性方面,還有很多提升的空間。”

“一度故障工作,二度故障安全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剛剛起步。爲了航天員的安全,火箭逃逸系統的研製工作同步展開。在資料有限、沒有經驗可以借鑑的情況下,研製工作舉步維艱。

“只清楚一些基本原理實際操作很難。”當時,張智已是研製團隊的一員。他和一羣航天人歷經坎坷、排除萬難,研製出屬於中國自己的逃逸系統,並在之後不斷更新完善。

如今,從設計的先進性看,我國的逃逸系統已處於國際領先水平。但,張智仍覺得不夠。

29年的工作經驗,讓他對於載人火箭的發展看得更遠,對安全的理解更深。

“載人火箭的理想狀態是一度故障工作,二度故障安全。”張智解釋說,每次發射都有風險,但要把風險控制在底線之上。“出現一度故障不影響正常的工作,如果再有故障出現,就是二度故障,也能保證航天員安全返回地面。”

張智說,這是航天人在載人航天工程中一直孜孜以求的目標。

“最怕的不是犯錯,而是不敢想”

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團隊,是一支年輕的隊伍平均年齡36歲。

在張智看來,這是一種優勢。“年輕人敢想,敢創新。”擔心自己的思維僵化,52歲的張智很注意和年輕人溝通,希望從他們身上學習敢想敢幹的精神

比如,封堵整流罩上一個小小的加工孔,通常的思維模式是從火箭外體作業,但這樣的處理方式難以避免整流罩內出現多餘物。一名年輕的設計師提出從內部封堵的解決方案,讓張智覺得“很有新意”。

張智說:“我最怕的不是年輕人犯錯誤,而是不敢想。”

1998年,張智作爲逃逸系統的副主任設計師,在參加零高度逃逸飛行試驗時,因爲錯誤放置試驗設備而導致工作延誤。近30年過去了,這一幕不時在張智腦海中浮現,爲自己敲響警鐘

不犯同樣的錯誤,但也不在犯錯之後畏手畏腳,這是張智的心態。“或許正是由於這樣的經歷,讓我一步步成長,走到現在的崗位。”

(原標題:專訪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張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