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呂文斌:未來30年能源裝備投資需求超100萬億元丨1.5℃ Talk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德尚玉、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盧陶然 實習生馬榕麟 巴庫、北京報道

“全球氣候行動面臨諸多困難與挑戰,實際行動與《巴黎協定》設定的目標和承諾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與此同時,單邊主義和地緣政治紛爭嚴重衝擊應對氣候變化多邊合作體系。”11月15日,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COP29)上,中國代表團隨團專家、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呂文斌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

呂文斌向記者介紹,《巴黎協定》生效以來,全球在應對氣候危機方面的行動、支持和合作不斷增加,並朝着協定目標取得了積極進展。目前應對氣候變化已廣泛融入各國國內政策和戰略以及國際合作之中,全球向低碳至淨零碳、具有氣候韌性的轉型成爲不可逆轉的趨勢。

呂文斌認爲,在推進能源轉型過程中,各方應積極捍衛和堅持多邊主義和多邊進程,堅持公正、有序、公平的理念,繼續在《巴黎協定》的框架之下開展氣候治理和合作,同時加強交流磋商,避免採取拖慢轉型進程的單邊貿易措施,並確保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和調動資金,以支持更有力度的氣候行動。

呂文斌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介紹,當前全球綠色轉型進程面臨波折,環境和氣候議題政治化趨勢增強,綠色貿易壁壘升級,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不確定性增加。

“中國作爲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派,近年來在加快自身能源轉型的同時,積極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及能源轉型領域國際合作,是推進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穩定器。”呂文斌向記者強調。

具體來看,中國在加快推進能源轉型方面有許多舉措和成效。一是含“綠”量提升。過去十年,中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從2013年的10.2%增加到2023年的17.9%。發電總裝機增加了1.3倍,其中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分別增長達5倍、30倍。2023年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佔比達到53.9%,特別是截至今年9月底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佔比達到56.5%。目前中國每消費3度電,就有1度是綠電。

二是含“新”量增加。中國已經建成比較完善的風電和光伏產業鏈,新產品的研發、設計和製造能力顯著增強。量產的先進晶體硅光伏電池轉換效率已經超過25%,風電機組最大單機容量達到18兆瓦。電化學儲能、壓縮空氣儲能、重力儲能等多種技術加速創新應用,虛擬電廠模式不斷探索。

三是全球化加速。中國全面發展同世界各國合作關係,風電、光伏產品已出口到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爲各國民衆提供了高質量的綠色產品。高質量推進“一帶一路”綠色能源合作,爲全球能源轉型和應對氣候變化貢獻中國方案。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與9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政府間能源合作機制,與30多個能源領域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建立了合作關係。

“關於下一步工作,中國政府提出了加快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明確要求。”呂文斌向記者表示。

一是將穩妥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作爲協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及破解資源約束、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的根本路徑,如提出到2030年抽水蓄能裝機容量超過1.2億千瓦的量化工作目標。

二是將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作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基礎支撐,如提出營運交通工具單位換算週轉量碳排放強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的目標。

三是將綠色低碳產業持續快速發展作爲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提出要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不斷提升綠色低碳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積極鼓勵以綠色低碳爲導向的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加快發展,如提出到2030年節能環保產業規模達到15萬億元左右。

“能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碳排放的最主要來源。化石能源使用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佔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比重在80%以上。加快能源轉型是應對氣候變化最主要的關鍵舉措。”呂文斌向記者表示。

在“中國能源轉型與新能源發展”的邊會上,《中國能源轉型展望2024》正式發佈,呂文斌向記者強調了四點主要研究結論。

一是節能和提高能效是能源轉型的前提,持續的電氣化是邁向碳中和的有效途徑。如果不能有效節約能源,則能源轉型對綠色能源的需求量更大,實現能源轉型難度更大、速度更慢。因此,節能和提高能效是能源轉型的前提和基礎。按當量熱值計算,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先增加後下降,到2060年時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比峰值下降三分之一左右。

二是建設風光爲主的新型電力系統,是能源轉型的必然選擇。能源供應低碳化是能源供應側轉型的主要途徑,非化石能源電力替代化石能源電力是核心要務。2023年,中國發電裝機結構中,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佔53.9%。到2060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在電力總裝機中佔比將達到90%以上。

三是構建高度智能化的電網新形態,是新型電力系統建立的核心要義。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是能源轉型的核心舉措,需要統籌好“源-網-荷-儲-氫”各類資源的發展,形成“大互聯、小平衡”電網形態。研究提出,到2060年,綠氫將進入規模應用,電制氫和電制合成燃料將成爲支撐電網負荷平衡、促進電網跨季節調節的重要補充手段。電化學儲能能力達到2.5億千瓦左右,還有車網互動能力等將爲電力系統提供即時響應能力。

四是科技創新是能源轉型的動力來源,能源新質生產力孕育廣闊的市場空間。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中國能源轉型的鮮明特點,能源生產和消費相關的低碳零碳負碳新技術、新裝備、新產業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孕育着巨大的投資機遇。以能源裝備需求爲例,2060年中國風電光伏等設備的資金需求將從2023年2萬億元/年左右增長到2060年6萬億元/年左右,未來三十多年投資需求累計超過100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