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能源專題丨杜祥琬:能源的故事與雙碳目標
▐能源的故事與雙碳目標
杜祥琬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
院士論壇
尊敬的各位領 導,同志們大家好,首先感謝論壇的組織者組織今天的論壇,下面還有非常精彩的報告,剛纔幾位領導做了非常精彩的講話,下面我給大家從講故事說起,我們講未來能源,能源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從人類文明的開端就是火,大概170萬年前,自然能源火開啓了文明徵程的鑰匙,無論火的神話,叢林的大火還是鑽木取火,火促進了人類進化和文明的進步。
接着是柴薪和木炭,木炭是木材經不完全燃燒熱解的產物,碳是薪燒出來的,大概延續了幾百萬年,是人類的基礎燃料,要靠木炭人類需沿山林而居。然後有了城市的誕生,煤炭的價值就體現在這個地方,在中國漢朝時代大概6000多年前發現了煤炭,這是古代的植物在地下經過複雜的演變變成可燃性的礦物,煤比柴熱值高600多倍。煤炭有了,開始有了煤礦,又開始有了工業,比如說煤鍊鐵,這樣就有了城市的出現。
然後有了蒸汽機,又開始有了火車,把熱能變成動能這樣的轉換。煤炭時代爲近代的工業煥發了生機,正像英國一位作家所說,一些又小又破的村子轉眼變成了大城鎮,無休止的火焰、濃煙長期漂浮在城市的上空,人們從那個時候開始認識到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的重要性。之後有了石油,稱之爲工業的血液,中國在20世紀初有了第一口油田,新中國成立之後有了克拉瑪依、大慶。
石油和內燃機的結合成就了現代交通,成了國際競爭的着力點,成爲性價比最高的燃料。然後有了天然氣,天然氣又比煤炭的熱值高,這個數我就不讀了。現在的非常規天然氣,像頁岩氣的加盟是新的亮點。作家的筆下對煤炭時代有這樣的描述:有了煤,我們纔有了光明,有了力量、動力、健康和文明,否則我們只有黑暗、貧窮和野蠻。我在這裡補充一點,煤炭的出現首先是環保功臣,它制止了對森林的砍伐。狄更斯也說過: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是光明的時代,也是黑暗的時代,是希望的春季,也是悲傷的冬季。
總而言之,化石能源像雙刃劍,爲人類做出貢獻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產生了負面的影響,同時提出了高效、清潔利用的挑戰。甚至提出瞭如何低碳,爲低碳做出貢獻。
從長遠看,化石能源不可再生性也是對它的根本制約。人類需要早做準備,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了全球性的戰略問題。
後來有了電,這種能量不是能源,它是能源存在的形式,這種形式的發現使能源如虎添翼,極大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經濟和生活。
我們國家能源資源稟賦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可再生能源資源,到現在我們已經開發了可再生能源還不到技術可開發資源量的1/10。非化石能源,從古代原始形式的利用走上現代工業化的利用,古代的水車有了水電,古代的取暖有了光伏、光熱,古代燒秸稈,現在可以做乙醇、沼氣發電、固態成型。
氫能大家都比較關心,它有多種的應用途徑,同時制氫有多種渠道,綠氫是方向,取決於非化石能源的發展,因爲發展氫能的初心就是源頭,就是要低碳、綠色,源頭要可持續。
但是風和光有三性問題:波動性、隨機性、間歇性,必須把它和儲能技術,靈活性資源和智能電網結合,以便做到中央提出的構建新能源佔比逐漸增加的新型電力系統,讓這個系統既安全可靠,又經濟可行,又綠色低碳,實現能源的可能三角,不是不可能三角。
說兩句核能,核能在20世紀初是基礎性的研究,後來變成了顛覆性技術,首先是軍事的應用,然後是民用,現在有了核裂變,將來有核聚變。我們國家商用的核裂變機組大約50臺,核能發展了4.9%,還需要繼續發展,核聚變研究在我們本國和國際合作均已取得進展,地球上的人造太陽將打開未來能源的大門。
其實剛纔講了這麼多能源,可以說幾乎所有的能源物理本源來說都可以歸納爲核聚變,因爲像煤、油、氣是昨天的太陽能,它們是由昨天的生物變成的,所以太陽上的核聚變有太陽能,我們稱之爲太陽能的可再生能源。電和氫是二次能源,是由一次能源產生的二次能源,而明天的太陽能未來能源既有太陽上的核聚變,又有地球上的核聚變,就是人造太陽。
以上的能源共識支撐人類社會從原始文明到走了農耕文明,我們從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這個時候能源、氣候、環境、經濟要協同發展,實現共贏。
下面說幾句習主席提出來的碳達峰、碳中和這件大事的幾點認識:
第一,碳達峰、碳中和是順應綠色發展時代潮流,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爲全球的共識,更在深刻影響全球的價值體系,正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講,應對氣候變化是我們自己要做,而不是別人讓我們做。
以碳達峰、碳中和來驅動我們國家實現技術創新和發展轉型,這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必然要求,是縮小與主要發達國家之間差距的歷史機遇。同時作爲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我們國家實施積極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和碳達峰、碳中和行動,將對保護地球家園做出重要的貢獻。
所以我們對於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要保持戰略定力,這是第一點認識。
第二,我們國家碳達峰、碳中和麪臨減排幅度大、轉型任務重、時間窗口緊等挑戰和問題。拿2020年數據來說,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爲139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大約佔全球排放總量的27%。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大概是116億噸,其中能源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大約是101億噸,佔全球能源活動排放二氧化碳的30%左右。
我們國家已經進入高排放國家的行列,未來還會繼續增加排放,一定要有壓力,從2020年的數據大家可以算出來,我國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接近10噸,是全球人均水平的1.5倍,超過了歐盟的人均排放。而人均的二氧化碳排放大於7噸,是全球人均平均量的1.7倍,超過了英、法、德等發達國家。
我們國家存在的難題在於產業結構偏重,第二產業貢獻40%的GDP,能源消費佔68%。能源結構偏煤,綜合效率偏低。中國的能源強度大約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5倍,是OECD國家平均值的2.7倍,我們國家從碳達峰到碳中和,預留30年左右的時間,明顯短於發達國家,他們一般從達峰到中和50-70年,我們必須有全面的綠色低碳轉型,我們轉型的加速度要更大,挑戰也就更加艱鉅。
這個表更清楚一點,給出了各國能源強度和碳強度。這個藍色的就是能源強度,紅色的就是碳強度,左邊是中國,旁邊是世界平均水平,然後是各個發達國家,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確實偏高,這兩個量逐步降低是一種進步,降低我們的碳強度和能源強度。
碳達峰、碳中和不是影響我們的經濟,而是一個進步,這個進步的標誌就是把碳強度和能源強度降下來,這是一個進步。
還有一點,通過積極探索、主動作爲。雖然有剛纔提到的困難,加快推動技術進步和發展轉型,可以實現高質量的碳達峰和如期的碳中和。碳達峰我們要堅持行業和地區遞次有序達峰的原則,鼓勵已達峰的地區不再增長,可再生能源豐富的地區儘早達峰,像鋼鐵、水泥這樣一些已經取得飽和的產業應該率先達峰。
這個圖不詳細解釋了,這是世界銀行的原始數據,畫出來就是這樣。橫軸是人均GDP,表示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縱軸是人均的二氧化碳排放。大家可以看出來,歐美在發展的初期這個曲線都是爬坡型的,人均GDP升高,人均的排放也增加,我們國家處於現在的階段,但是到了一定的發展階段這個曲線變平了,他們繼續發展,從人均2萬美元到現在人均5萬多美元,經濟繼續發展,但是人均排放再不增長。
這個平的曲線非常說明問題,也就是所謂的達峰就是脫鉤,什麼是脫鉤?就是經濟繼續增長,但人均二氧化碳不再增長,他們現在也是化石能源佔主體地位,但是人均排放量不增加,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律。也就是說,經濟發展和人均碳排放可以脫鉤,這是一個進步的拐點,所謂達峰的實質就是這樣的。
我想很多同志需要了解這一點。在這個基礎上繼續採取降碳、脫碳、碳移除等措施,根據工程院的計算,大概在206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有望降到26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左右,其中二氧化碳排放可以控制在20億噸,碳移除總量大約26億噸,可以基本上實現碳中和。
總而言之,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是一個長達幾十年的科學轉型過程。政策性很強,需要把握好節奏,積極而穩妥地實現目標,既要防止“一刀切”簡單化,又要防止轉型不力帶來落後和無效投資。先立後破,把好事辦好,深刻推動經濟與社會的變革和進步。
最後是我的一個觀點,八大戰略,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節能提效戰略,能源安全戰略,非化石能源替代戰略,再電氣化戰略,資源循環利用戰略,固碳戰略,數字化戰略,國際合作戰略。
最後一個觀點,碳中和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但也只是一個里程碑,現在我們講碳中和不是終點,人類社會還要發展,未來社會還要靠未來能源的支撐。從未來能源的角度我們就可以更好地理解“雙碳”目標的意義和它的歷史地位。
我就講這些,謝謝。
以上內容根據第四屆未來能源大會實錄進行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未來能源大會
是一個致力於探索未來能源發展趨勢的研究與交流平臺。 FEC通過組織一系列活動,匯聚國內外參與者分享從“傳統能源”向“未來能源”趨勢下的智慧成果。 促進全球能源協調、高效和可持續發展,推動建立智能、開放和共享的現代能源生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