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實現雙碳目標要先立後破把好事辦好

8月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在新京報貝殼財經夏季峰會上發表了題爲《能源的故事和雙碳目標》的演講。

杜祥琬在演講中從人類社會對薪柴、木炭、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的數次發現談起,介紹了人類社會隨着各類能源使用而發生的劇變。他表示,要正確認識我國能源資源稟賦,目前我國已開發的可再生能源還不到技術可開發資源量的十分之一,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就雙碳目標的意義,杜祥琬提出,這是順應綠色發展時代潮流,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要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保持戰略定力。

杜祥琬也表示,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面臨着減排幅度大、轉型任務重、時間窗口緊等諸多挑戰,爲此,他提出了節約提效優先戰略等八大戰略。杜祥琬認爲,實現“雙碳”目標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是一個長達幾十年的科學轉型過程,我們要先立後破,把好事辦好,深刻推動經濟、社會的變革和進步。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 張春昱 攝

正確認識我國能源資源稟賦

杜祥琬從人類社會對薪柴、木炭、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的數次發現談起,介紹了人類社會隨着新型能源使用而發生的劇變。杜祥琬提出,傳統化石能源猶如一把雙刃劍,在爲人類做出貢獻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產生負面影響,同時,也提出了高效、潔淨利用的挑戰,“在我國的一次能源中,煤炭是第一貢獻者,所以首先要做好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從長遠看,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也是對它的根本制約,人類需要早做準備”。

具體到我國的能源情況,杜祥琬在演講中表示,需要正確認識我國能源資源稟賦。他說,一提起我國的能源資源稟賦,通常會聽到“富煤、缺油、少氣”這六個字,僅就化石能源而言,這樣總結尚且說得過去,然而卻忽視了可再生能源也是我國能源資源稟賦的重要組成部分。

杜祥琬表示,我國擁有非常豐富的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資源,並可通過現代工業化手段進行利用。古有水車灌溉農田,現如今,水電行業已逐步發展成爲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支柱產業;在古代,秸稈既是燃料也是牲畜的飼料,而隨着現代工業的發展,農村常見的農林秸稈、畜禽糞污等有機廢棄物,轉變爲了纖維素乙醇、生物天然氣、有機肥料、清潔電力等各類產品。

“目前,我國已開發的可再生能源還不到技術可開發資源量的十分之一。”杜祥琬指出,能源低碳轉型,要讓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越來越高,我國擁有豐厚的資源基礎,只有強調這一點,我們纔有可能大力地發展非化石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

風光等新型能源雖好,但存在波動性、隨機性、間歇性的缺陷,會導致電網供應出現不穩定。就此,杜祥琬表示,需要將風光與儲能技術相結合,與智能電網相結合,要讓新型電力系統不僅安全可靠,並且經濟可行、綠色低碳。

非化石能源除了可再生能源外,還包括核能。杜祥琬在演講中介紹,二十世紀初,人們瞭解到了核的結構與核反應,有了核裂變、核聚變的概念。目前核能發電在中國電力生產中僅佔4.9%,今後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杜祥琬表示,未來一次能源的主流均可概括爲兩種類型的核聚變,一類是太陽上的核聚變,即太陽能。廣義的太陽能包括光伏、光熱,實際上,風能、生物質能也都來自於太陽能。這些能源是清潔、低碳且可再生的;第二類爲地球上的受控核聚變,也稱爲人造太陽,目前已做出實際貢獻的核能是基於核裂變反應堆的核電站,業內正在突破人造太陽受控核聚變。

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保持戰略定力

杜祥琬表示,碳達峰、碳中和是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目標,是順應綠色發展時代潮流,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驅動我國實現技術創新和發展轉型,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必然要求,是縮小與主要發達國家發展水平差距的歷史機遇。

作爲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我國積極實施碳達峰、碳中和行動,將對保護地球家園做出重要貢獻。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保持戰略定力。

“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面臨着減排幅度大、轉型任務重、時間窗口緊等諸多挑戰。”杜祥琬介紹道,2020年,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爲139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佔全球排放總量的27%。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爲116億噸,其中,能源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約101億噸,佔全球能源活動排放量的30%左右。我國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已達10噸,是全球人均水平的約1.4倍。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大於7噸,是全球人均平均水平的1.4倍,已超過英、法等發達國家。隨着經濟社會持續發展,還將驅動能源消費不斷增長,溫室氣體還會有一定的增量。

至於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所面臨的另兩重挑戰,杜祥琬在演講中提出,我國產業結構偏重,第二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爲40%,卻消費了68%的能源;能源結構偏煤,2021年煤炭消費量佔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56%,有待進一步降低,能源強度約爲全球平均水平的1.5倍。

與此同時,相較於發達國家,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只預留了三十年左右的時間,僅爲發達國家一半。經濟社會發展和能源系統全面綠色低碳轉型挑戰艱鉅。

實現“雙碳”目標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須防止一刀切

杜祥琬在演講中特別強調,碳達峰不是要限制發展,而是指向高質量發展,是產業調整的機遇。中國應藉此機會逐步調整高耗能、高排放產業佔比較大的現狀,同時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

杜祥琬分析了我國以及美、加、歐、日等國人均GDP與二氧化碳排放的關係,指出隨着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能效提高,可實現經濟發展與碳排放的“脫鉤”,也即通過持續降碳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在實現碳達峰後,經濟仍會持續增長,但人均碳排放不再隨之增長。

“通過積極探索、主動作爲,加快推動技術進步和發展轉型,可以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杜祥琬表示,爲此,堅持行業和地區梯次有序達峰原則,鼓勵已達峰的地區碳排放量不再增長,鼓勵可再生能源豐富的地區儘早達峰,實現經濟發展和碳排放增加“脫鉤”。

在碳達峰的基礎上繼續採取降碳、脫碳、碳移除等措施,加快結構轉型和技術進步,推動發展模式增長轉變。杜祥琬提出,根據中國工程院預計,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屆時,溫室氣體排放有望降到26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二氧化碳排放量約可控制在20億噸,碳移除總量可以達到26億噸二氧化碳當量,與溫室氣體排放量基本相當。

杜祥琬另外強調,實現“雙碳”目標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是一個長達幾十年的科學轉型過程。要把握好節奏,積極又穩妥地實現目標,既要防止“一刀切”簡單化,又要防止轉型不力帶來落後和無效投資。他表示,要先立後破把好事辦好,深刻推動經濟、社會的變革和進步。

爲了實現雙碳目標,杜祥琬提出了八大戰略,分別是節約提效優先戰略、能源安全戰略、非化石能源替代戰略、再電氣化戰略、資源循環利用戰略、固碳戰略、數字化戰略和國際合作戰略。

最後,杜祥琬表示,2030年的碳達峰是一個里程碑,2060年的碳中和也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但也只是一個里程碑,它不是終點,人類社會還要前進發展,未來社會要靠未來的能源支撐,從未來能源的角度將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現今“雙碳”目標的意義和歷史地位。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朱玥怡

編輯 陳莉 校對 李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