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晶片法案與競租

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於8月9日經拜登總統簽署後生效,該法案系美國少見的產業補貼規範。圖/美聯社

經過13個月的艱辛立法過程,美國時間今年8月9日經拜登總統簽署後,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終於生效。美國激勵與補助規範尚待商務部訂立,中國大陸大基金誘發的競租問題殷鑑不遠,倘補貼獨厚美商,將使效益大打折扣。

鮮見的產業補貼規範

該法案系延續歐巴馬的「再工業化」,川普的「製造業迴流」等思維,從去年5月的《無盡前沿法案》(Endless Frontier Act),變更爲《美國創新與競爭法》(U.S.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Act),再成爲《創造對生產半導體有益的激勵措施法案》(Creating Helpful Incentives to Produce Semiconductors Act,簡稱CHIPS),最後修正爲《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 或稱CHIPS+)才獲得兩黨的共識而通過。該法案系美國少見的產業補貼規範,簽署後白宮立即發表新聞稿,宣稱該法案將能降低美國晶片製造成本、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強化供應鏈韌性並能與中國大陸抗衡。

大陸芯腐敗事件

就在美國推動晶片法案的同時,對岸的中國大陸卻陷於「芯腐敗」事件。爲降低對西方的依賴,大陸於2014年成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簡稱「大基金」),以扶植大陸本土半導體產業發展。

然缺乏嚴格的審查機制,吸引海產養殖、服裝、水泥與汽車零件等不相關企業爭相投入,成立上萬個半導體項目,至今該基金除直接出資,還動用將近2兆元融資貸款、社會資金投入晶片業,發展多年仍與目標差距甚遠,還發生不少貪腐案例,連臺積電前共同營運長蔣尚義都在武漢弘芯栽跟斗。近期啓動反腐調查,大基金總經理丁文武與紫光集團的趙偉國、刁石京、李祿媛等大咖紛紛落馬。

獎勵方式不甚明確

或許多數人認爲美國不會犯大基金的嚴重錯誤,然而法案第102條中只提到提撥晶片製造激勵補助390億美元,其中2022財年爲190億美元,其餘四年每年50億美元,用於推動晶片在美國製造,至於實施辦法則完全交由商務部辦理。獎勵細節仍有高度不確定性,同樣可能誘發競租問題。

知名的「競租理論」(Rent Seeking Theory)提到,在資源有限下,爲搶奪獨佔或寡佔利益,就會利用遊說、賄賂官員、勾結等行爲,搶奪稀有資源,造成資源配置不效率。有關美國晶片法案立法,光檯面上今年上半年的遊說費用就超過2,000萬美元,例如:英特爾CEO基辛格(Pat Gelsinger)要求國會只能對美商補貼;中國大陸也遊說不應立法補貼業者等;檯面下的運作應更爲可觀。

拜登簽署晶片法案時,只邀請美商美光、英特爾、洛克希德馬丁、惠普和超微執行長出席;白宮新聞稿也只提到美商美光的400億美元的新記憶體投資案以及高通和格芯(GlobalFoundries)的42億美元擴建晶片廠案。卻完全沒提及三星將在德州投資2,000億美元的11座新廠,以及臺積電120億美元的亞利桑那州設5奈米廠。

故媒體推估美商將獲得大多數的補助,尤其英特爾就可能囊括過半的200億美元。至於包含臺積電在內外國半導體廠,遊說能力相對較差,對補助金就不用有過多的期待了,此舉勢將降低外商在美設廠的誘因,間接打擊護欄條款的效果。

臺積電赴美設廠壓力不減反增

臺積電在先進製程上技術與市佔率均獨步全球,一直是美國力邀設廠的對象,惟高昂的設廠費用、製造人才缺乏與高營運成本,加上補助金恐遠低於預期,都讓臺積電對海外設廠卻步。

不過當前的中共軍演威脅,加深地緣政治的風險;臺灣能源供應穩定性疑慮,都會讓美國加大壓力迫使臺積電增加或擴大美國在內的海外廠。臺積電固然可利用這些海外廠生產敏感性晶片(例如國防、高科技晶片),因爲這類晶片有安全性考量,故有能力負擔較高的價格,而降低相關衝擊。不過若是海外廠比重過高,仍將拉高生產成本,威脅其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