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科技正在改變農業面貌

面對如此大的變局,蔡政府團隊卻充斥粉飾太平,甚至自吹自擂的官員,九合一選舉的大挫敗未能敲醒戴上魔戒的執政黨,沒有反省能力,繼續自我感覺良好,臺灣民衆的苦日子很快到來!

民以食爲天,隨着氣候變遷,區域政治衝突,疫病流行,人口增加,自然資源缺稀,加以食物供應鏈不健全,全球糧食危機始終如影隨形,而臺灣除了稻米外,黃豆、玉米及小麥高度依賴外國的格局並未改變,加以作爲農業生產根本的耕地,未經過充分的政策論辯和評估規劃,即被大量轉爲它用(包括改爲農(漁)電共生),農漁產量將大幅減少,爲臺灣未來糧食供應投下巨大變數。

臺灣人若不想將命根子交到別人手上,只能仰賴技術突破創新來擺脫對國外依賴,透過研發優質品種及種苗,提高農漁產品的品質,降低農漁產品生產成本,提高單位面積生產量,確保食用安全,農漁產品多元化,拓展國內外市場,提升農漁民專業技能等,例如優質的品種、品質相當於高端製造的「晶片」,對養殖漁業發展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需要靠政府、企業、科研機構三方通力協作。

由於農漁產品國內胃容量有限,急需外銷市場來平衡供需,穩住價格和收益,蔡政府雖高唱新南向政策,積極加入區域經貿合作組織,避免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事實上不僅錯失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機會,去年9月即申請加入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迄今八字沒有一撇,也無力與主要貿易伙伴簽署自貿協定(FTA)或加入區域貿易組織,爭取農產品免稅與快速通關,原先穩定的中國大陸市場,在兩岸關係空前惡化後,也急遽萎縮,讓農漁業經營風險大幅升高。

當前臺灣農漁業高等院校的學生,普遍對農漁業實務瞭解不足,加以農業科技研發成果,流於形式化及浮誇化,實用性不足,科研與產業需求無法有效融合,成爲臺灣農漁業永續的隱憂。

值得一提的是,韓國政府推動智能農場,系透過開發適合當地農業環境和田間條件的技術,確保能夠與先進農業國家競爭的自主農業生產技術,而不是進口、應用或簡單地模仿國外的先進技術。

「農業科技創新」是臺灣農業未來生存發展的關鍵,而臺灣多屬家庭式農場,相較於其他產業,農業更需要靠政府政策及經費來領導和扶持。遺憾的是,這些年蔡政府的農業施政多偏重在農民福利補貼和內外宣傳,對於農業科研無論在人力及經費上,均未能根據實際需求給予充分支持,例如在農委會編列2023年總預算1,067.5億元中,農民福利預算高達476.6億,佔總預算的44.65%,農民保險預算也達204.4億元,佔總預算的19.15%,反觀,農業科技研發預算爲143.7億元,只佔總預算的13.45%,無法因應新農業競爭環境的需求。

「知常明變者贏」,面對國際全球化逆流,極端氣候,地緣政治爭端等多重衝擊,蔡政府若想維護農漁業競爭力,必須重建獎勵農業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及智慧農業管理體系,針對當前農業政策、經費及人力,重新做出修正(如鍛造新的農業競爭優勢、改善兩岸緊張關係、調高農業科技研發預算,尊重專業等等)。科技正在改變農業面貌,執政黨若繼續抗中並持續依賴大量補貼救濟和大內宣來掩蓋根本問題,臺灣農漁民想過上好日子,「改變」恐成唯一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