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農業種苗投資 商機可期
由於種子是農業發展和創新的基礎,大陸已將其列爲國家戰略性資源並啓動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圖/新華社
受到氣候變化,水資源短缺、生物多樣性消失、都市化及其他產業的爭搶等影響,全球耕地面積難以擴大,如何因應未來人口增加可能帶來的糧食危機,正受到全球關注。由於使用健康種苗可以提高單位產量,增加糧食供應量,使得全球對健康種苗的需求正殷,估計2020年全球種苗的市場規模約591億美元,預估到2028年將達到1,143.5億美元,若能搶得先機,做好佈局,全力投入,將可爲農業帶來新的商機。
中國大陸爲農業大國對種子需求龐大,由於種子是農業發展和創新的基礎,中國大陸已將其列爲國家戰略性資源並啓動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業種質資源普查,也積極在興建國家級的農漁畜種質資源庫,希望達到種源自主可控的目標。
先掌握好的種質資源,再運用最新的生物遺傳育種技術生產好的品種(如節水抗旱稻、中黃1號茶樹、高香紅茶、「彩色」水稻、黃海一號中國對蝦、王海一號南美白蝦、大連一號雜交鮑等等),將資源優勢轉化爲創新和產業優勢,全面提升農業的生產力和競爭力,不僅讓民衆吃得好,吃得營養健康,農民也能過上更好的日子。
現代種業屬於科技密集型及資本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額資金及人力的投入(通常開發一個新品種需要長達10或15年的時間),鑑於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也是推動現代化種業的重要力量,加以種業具有全球市場,美國目前是全球穀物和種子的生產大國,種子的科研、生產水準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事實上對種子的控制某種程度就是對食物供應的控制,目前四大糧商掌握全球70~80%糧食,掌控糧價主導權,主要依靠的是科技、資本和成熟的運營體制,給中國大陸糧食安全帶來「潛在」風險,外界甚至有新殖民農業(Neocolonial agriculture)的批評。
爲避免受制於人,除加大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和維護種子生物多樣性外,中國大陸正積極鼓勵企業投資現代育種體系,支援科研單位與優勢企業對接,有計劃的扶持優勢種業企業,積極開發種子國際貿易,瞄準未來龐大的商機。
種苗是農業中最重要和最關鍵的投入,擁有各種適應性強的種苗,不僅可以減少極端天氣、病蟲害和疾病的影響,還可以防止市場價格波動。臺灣在農漁業品種改良及新品種研發,系以國家試驗研究機構爲主體,過去表現堪稱亮眼(如臺灣鯛、觀賞魚、石斑、金鑽鳳梨、蘭花、黑珍珠蓮霧、臺灣毛豆、金萱、紅玉等等)並無償將研發成果快速移轉給農民,帶動產業蓬勃發展。後爲激勵科研士氣改採有償的技術轉移方式,雖有少數科研人員獲得獎賞,卻延緩了新技術及產品的移轉速度與普遍性,研究成果考覈又流於形式,加以科研經費暨人力未能跟上腳步,使得近年來臺灣在農畜水產新品種研發及實際運用上已少有佳績,尤其生物育種產業化的腳步緩慢,民間企業投入種苗產業的規模與資金尚不成氣候,相較於世界先進國家的種子產業已發展成集科研、法規、生產、加工、儲運、銷售、技術服務於一體的可持續發展體系,臺灣種苗整體產業鏈的建構,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國以農爲本,農以種爲先」,種子是農業最重要的生產資材,被中國大陸視爲農業的晶片,重視程度可見一斑。政府農業施政除了着重農民福利和農產品外銷外,更應積極投入種苗產業的發展,讓農民、農業和農村呈現新的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