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監理科技是臺發展STO良方?

比特幣被人詬病癥結,在於沒有對應實體資產。圖/美聯社

在近年全球金融體系發展中,由區塊技術帶來的虛擬貨幣(以及由其延伸的龐大數位經濟),可能是最具爭議的焦點。光是受人矚目的比特幣(Bitcoin),規模就已相當驚人。在今年二月底根據Coinbase的資訊,在比特幣價格約當9,000美元時,整體比特幣的市值已經達到近1,600多億美元。然而,各國政府對於虛擬貨幣的觀點不同,相關法規的進展也落差頗大。比特幣被人詬病的癥結,在於沒有對應的實體資產,但是透過加密演算法及區塊鏈分散式節點挖礦的「有限供給」機制,即使缺乏明確法規保障,仍能吸引資金涌入主流虛擬貨幣(例如比特幣與以太幣),持續擴大影響力。

臺灣雖尚未確立虛擬貨幣的法律定位,但爲了提升在國際數位金融市場能見度,已於年初正式公告「證券經營自行買賣具證券性質之虛擬通貨業務管理辦法」。這項辦法主要是規範證券業者,將輔導企業發行股票上市募資的方式,改爲透過運用區塊鏈技術,協助企業發行證券化代幣(Security Token Offerings, STO)募資與促進次級市場流通。證券型代幣跟前述的主流虛擬貨幣不同,不僅對應特定資產或權益,還有政府的法規監管,保障投資人權益。對於較大型或已公開發行的企業,因爲相對容易募資跟舉債,STO並不具備吸引力;但是對於規模較小、無法滿足上櫃標準新創事業或中小企業,STO應該相對寬鬆的發行標準,曾讓許多中小企業主燃起希望。

然而,從金融市場管理的角度出發,較低的STO發行門檻,可能讓良莠不齊的企業都能進入市場籌資。若無法做出有效的篩選,投資人蒙受損失的機率也隨之大增。在這種思維下,主管機關寧可先採取較嚴格的條件管控STO發行,優先保障投資大衆;這也導致臺灣目前的STO管理辦法有重重限制,中小企業難以直接受惠。如果無法突破現況,臺灣的STO市場將持續低迷。在經濟正常運作的情況下,STO的榮枯或許還不急迫,可靜待市場演變。但是當企業面對中美貿易戰及國際疫情的多重衝擊,中小企業普遍面臨資金不足的問題。此時,如果STO的籌資管道具有足夠彈性與活力,將能協助有潛力的新創事業或中小企業度過難關,進而成長茁壯。

延續前面的論述,能否「合理監管」,應是主管機關評估STO發行標準的癥結點。換言之,若能透過有效的監理工具,讓投資人在「充分知情」的條件下,依據本身風險偏好進行買賣,主管機關應可放寬STO發行門檻,藉以活絡STO市場。因此,如何讓市場得到充分的資訊,將是重要關鍵。若此假設成立,「監理科技(RegTech)」將是主管機關可以善加運用的良方

對金融市場而言,「監理科技」可從兩方向解釋。從市場的角度,「監理科技」泛指運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結合金融與科技的技術,追蹤分析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產生的重要資訊,提供具有深入洞見(Insights)的分析結果,降低投資人「資訊不對稱」的風險。若從企業經營的角度,則是運用各種金融科技的技術,滿足複雜(國際)的合規要求,透過自動化稽覈,降低企業的法遵成本與風險。以下,本文主要從市場面的角度,探討「監理科技」的潛在效益。

在傳統的證券市場,企業透過會計報表的資訊揭露,提供投資者買賣股票的參考依據。財務分析的理論與實務都已相當成熟,臺股也已接軌國際會計準則,對於大多數的產業,都有一致、可衡量比較的基礎。但是,對於缺乏獲利紀錄卻具有潛力的新創事業或中小企業,財報成績或許還無法達到STO發行標準。此時,「監理科技」就具有特殊的價值。

本文建議主管機關可先將產業分類,再與各產業界學界代表共同研擬,探討如何將企業經營歷程的內外部重要資訊,轉換爲具參考價值、可推估獲利前景的指標。例如臺灣飽受兩岸關係影響與疫情衝擊的觀光產業,若有關注度高、訂房率佳、口碑良好但財報獲利紀錄不足的特色旅店,可藉由定期分析、揭露熱門訂購網站(例如Booking.com與Hotels.com)的流量與口碑,提供投資人更即時、透明的營運資訊。主管機關可依據不同產業特性,應用「監理科技」建構評估系統,提供投資大衆具公信力的參考依據。

因此,藉助「監理科技」的市場面應用,輔導券商若能區隔出體質佳、具有成長潛力的中小企業,主管機關應可重新評估、放寬STO發行標準,讓資本市場自行汰弱留強。其次,建議開放國內STO在次級市場能接軌國際大型虛擬通貨交易所,吸引願意承擔高風險的投資者買賣(缺乏對應資產的主流虛擬貨幣已有龐大交易量,相對而言,證券型代幣可提供較高佳的投資人權益保障,對幣圈投資者有一定吸引力),降低流動性不佳的風險,應可解決部分新創與中小企業的募資困境,提高券商參與意願,提升臺灣數位金融市場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