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面對糧食危機 臺灣太淡定

圖/本報資料照片

從Covid-19疫情大爆發到俄烏戰爭持續,導致供應鏈中斷,全球穀物市場價格強勁上漲,更讓全球糧食安全面臨風險,嚴重影響到缺糧國家的弱勢羣體,也讓世人見識到當前全球糧食生產及貿易體系的脆弱。如何確保糧食的安全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已經成爲各國政府需要克服的棘手問題,務必增強抵禦未來糧食危機的能力,這對耕地面積有限且穀物高度仰賴進口的臺灣,同樣是無可迴避的議題,可惜未見蔡政府積極應對。

當前農業正經歷更高的運輸成本、能源通脹、極端天氣和勞動力短缺,使得糧食生產變得更加困難。現有的糧食系統不僅無法保證可持續性、安全、公平、穩定和健康需求,還佔全球溫室氣體(GHG)排放量的三分之一,想養活未來糧食產銷體系,必須進行徹底改革。歐盟爲農產品淨出口國,儘管不缺糧但是面對疫情大流行和俄烏戰爭帶來的缺糧風險,爲維護歐洲的糧食主權,正積極透過立法及共同農業政策(CAP),有計劃的透過減少進口農產品和化肥、農藥、殺蟲劑等投入的依賴,預算與政策緊密結合,所採取的諸多應變措施,頗值得參考。

1、成立歐洲糧食安全危機準備和響應機制(EFSCM),針對歐盟糧食供應鏈中的風險和脆弱性進行全面檢視,並提出建議和適當的緩解措施。

2、提撥5億歐元的國家撥款,直接支持受較高投入成本和出口市場遭關閉影響最嚴重的農民(美國種糧補貼佔農民收入40%,歐盟爲50%,韓國、日本高達60%。

3、允許農戶使用休耕地(400萬公頃)擴大耕種面積,以保障俄烏衝突衝擊下的糧食安全,同時保持對農民的全額綠化補貼。

4、透過農場到餐桌戰略計劃,希望建立公平、健康和環境友好型糧食和食品體系,向更健康、可持續的糧食生產體系轉變,積極推動精準農業、有機農漁業和生態農業(實施農業生態補償政策)等,鼓勵農漁民儘可能地以可持續的方式生產農產品。

5、允許歐盟成員國向受危機影響的生產者和能源密集型企業(例如化肥製造商)提供直接援助。

6、暫時放寬對部分飼料產品的進口限制,填補該領域供應缺口。

7、由於豬肉產業面臨此波油料飼料原料上漲特別困難,正導入市場安全網措施,以支持豬肉產業,穩定肉品供應及市場價格。

8、鑑於開放和運作良好的全球供應鏈和物流,對於全球糧食安全至關重要,呼應聯合國呼籲,反對農產品實施出口限制和出口禁令(如匈牙利,塞爾維亞、阿根廷、土耳和印尼采取措施加強對當地農產品的出口管控)。

9、提供100億歐元用於糧食、農業、漁業、水產養殖等領域的研發創新。

10、有系統改變消費者飲食模式,朝向多食用水果、蔬菜、豆類、堅果,降低對肉類和高度加工產品的飲食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對農產品進行價格補貼可有效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從而保障農產品供給提高農業生產力,但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市場機制造成扭曲。近年來,歐盟各國都削減了農業中的價格支持補貼,逐步向收入補貼轉型,着重推進以市場化爲導向的農業支援政策,德國實施農業生態補償做法(如分生態轉型和維持補貼、補貼標準以農作物種類進行區分、與當期產量脫鉤的補償方式、建立科學的農業生態補償標準和管理規範等),正如同藥物既是救命藥也是毒藥,補貼亦不能氾濫!

農業生產經營嚴重受制於自然條件,且農產品需求彈性小,農產品市場均衡具有與生俱來的脆弱性,也就不能單純依靠市場機制進行生產和需求調節,農業發展以及農民利益的保障,離不開政府層面給予的必要支持。在風險因素不斷變化的時代,臺灣更需要爲未來可能影響糧食供應和糧食安全的危機做好準備並建立永續的糧食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