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以創造市場的創新來突破疫情困境

圖/美聯社

以「破壞性創新理論」聞名於世的美國管理大師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今年1月辭世前的最後遺作《繁榮的悖論》(The Prosperity Paradox: How Innovation Can Lift Nations Out of Poverty),針對如何結合個人企業政府的力量,經由創新來提振經濟、消除貧窮有相當獨到的見解。以下摘錄重點並引申如何應用於突破今天肆虐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困境

克里斯汀生教授認爲創新可分爲持續性、效率性和創造市場的創新三種。雖然這三類創新都很重要,都有利於提升競爭力、市場地位的和利潤,並且能提高資源的運用績效;但只有創造市場的創新有利於培養持久的經濟成長和開發新就業機會。他認爲,創造市場的創新主要是創造價格平易近人又方便取得的產品,來服務原來負擔不起或不易取得的衆多顧客(他稱之爲零消費者)。若潛在市場愈大,所能帶動的就業機會和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繁榮的潛力就愈大。克里斯汀生教授主張,此種創新的成功需要高層支持的明確願景和目標、必須鎖定目前沒有購買能力的零消費者,努力創造更低成本和更好性能的產品或服務,以及需要發展創新流程來打造全新的價值網路、並且要能持續學習並因應環境變化調整策略;一旦創新獲得成功就能獲利、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並且可以改變社會文化

舉例來說:有一種富含維生素、蛋白質、氨基酸和礦物質,稱爲辣木鼓槌樹的植物,非常適合在熱帶非洲如迦納地區種植。數十年前有個人道救援組織曾經嘗試協助迦納農民種植,但種了樹卻不知如何銷售,不久就無疾而終。2013年,一位麻省理工學院的畢業生在迦納創立公司,提供農民種子、肥料和融資等資源,大量種植辣木樹,並且拓展行銷,創造了辣木油和辣木粉的廣大新市埸,讓原來種不起辣木的迦納鄉下農夫得以參與種植,大大增加了收入,也讓世界各地喜愛這種神奇辣木的消費者可以合理價格更容易買到,順利完成了成功的創造市場創新;既滿足了農民和顧客的需要,也促進了迦納的長期經濟發展。

看看國內飽受新冠疫情之苦的各行各業,我們是否可以有明確的解決方案來突破困境?除了善用網路科技、努力進行數位轉型,有沒有更多中小企業可以調整的創新方向或方法?政府該如何做才能更有效的發展經濟,幫助國家社會邁向永續的繁榮?

從全球創新市場的觀點來看,能早日成功開發人人買得起的有效新冠肺炎疫苗,絕對可列入當下最好的創造市場創新。雖然國內的開發進度落後,顯然已無法搶得先機,但是專注於有效性和低成本,或許未來仍然有分享疫苗市場的創新商機

就一般企業來說,疫情期間,調整視野設法避開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打造出一些平價、新穎又符合需要的創新產品或服務,應該可以創造出更多的創新市場(譬如旅遊業不要只看熱門景點,設法推展一些有文化歷史意義的平價深度旅遊;餐飲業除了拓展外送外賣餐盒餐券,可以設法推廣平民享受美食並附送烹調品酒的教學講座活動,讓升斗小民有機會享受烹調和品酒樂趣、也有機會擴大平價美食美酒的市場)。

另外,除了既有產品或服務,政府和企業應該設法拓展視野,多傾聽外部專家的意見,從意想不到的地方發掘潛在機會、發展可行的創新商業模式,創造出利人利己的新市場。舉個例子:國內老人愈來愈多,現有的政府長照制度和民間養護機構已經無法滿足衆多家庭的需要。另一方面,社會上終日無所事事的健康退休人士也不少,是否可以建立有效的媒介平臺來訓練、安排有心服務社會的健康退休人員,到有需要的家庭或養護中心擔任一般性志工或有薪輔導,於特定時段照顧陪伴亟需陪伴協助的衰弱老人,應該是一個具有龐大市場潛力的創新服務方向。

此外,爲了振興深受疫情打擊的國內經濟,政府已陸續發放一次性的振興券、農遊券等給民衆,希望促進消費來提振經濟。未來是不是可考慮鼓勵人民或企業持續性的以家庭或企業的節電節水、或搭乘大衆運輸的績效(以水電帳單或悠遊卡消費爲準),由政府發放常態性、類似振興券或農遊券的金錢獎勵或減稅優惠;一方面可以提升節能減碳效果,又能長期刺激民間消費,協助振興國內相關產業

透過具有悲天憫人性格、終生致力於發展創新理論來協助產業發展的克里斯汀生教授的視野,我們可以肯定的說,能化繁爲簡、讓昂貴又複雜的商品或服務轉變成簡單又平價的創造市場的創新,始終可以協助我們解決更多問題,持續開創新的成長市場。各種創新都可能對發展經濟有利,但能創造市場的創新對於突破當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困擾,振興企業發展,開創更多就業機會將具有更大的潛力,值得大家深思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