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終止全球感染數蔓延的三大防疫關鍵策略

臺灣境外移入感染案例尚未爆發之前,能夠及時應變,封鎖國境大大降低病毒擴散的程度。圖/本報資料照片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全球延燒,儼然成爲災難性的全球大流行病。在歐洲國家中,英國疫情尤爲嚴峻,確診病例數10萬多人,英國病死率更是高達13.44%,與歐洲病死率最高的義大利13.2%相去甚微。

身爲島國的臺灣,面對這場浩劫防疫有成,不斷獲國際關注和讚賞。因與病毒起源地的中國武漢毗鄰而居,曾有不少學者認爲臺灣將是最受威脅的國家;但如今事實證明,臺灣在防疫上面面俱到,「防堵策略」在各方面都比鄰近各國還要完善。

而從政策面分析,同樣爲島國英國,階段性的防疫策略從「延緩擴散」(delay)到「緩和疫情」(metigate),延宕了一個多月,帶來的結果是病毒的大規模蔓延及疫情對社會帶來的負面衝擊。英國的防疫策略強調以數據導向的「科學防疫策略」應對疫情,也將考驗英國在醫療科學領域的聲譽。在面對這場「世紀之疫」能否保全,根據美國研究預估:4月是英國疫情的高峰,相較於歐洲其他國家疫情進展逐漸放慢的跡象,顯然未見明顯的控制。

從各國到目前爲止的防疫措施、效果和行動速度看來,臺灣能夠汲取過去對抗大型傳染性疾病的經驗,面對這次新冠疫情迅速地落實幾樣重要的防疫措施:1.及時優化邊境檢疫關鍵時期封鎖國境斷開病毒傳播鏈。2.升級傳染病醫療體系,推廣衛生教育全民防疫戴口罩。3.擴大檢測追蹤高危險案例、並加強居家檢疫。而這些都歸功於臺灣政府的即時應變、謹慎以對及前瞻性的超前部署

關鍵策略一、封鎖國境斷開病毒傳播鏈

臺灣與紐西蘭皆於3/19起嚴格限制非本國籍人士入境,每日新增確診人數自封鎖國境數日後呈現下降趨勢;義大利則於3/17起限制歐盟國除外的本國籍人士入境,確診人數趨於平緩;英國則無入境管控限制,確診人數至今持續上升。

封鎖國境,在國際層面上而言,即是斷開病毒傳播鏈,阻絕來自其他國家地區感染的案例入境,將感染源阻絕在外、切斷病毒擴散的渠道。因臺灣在境外移入感染案例尚未爆發之前,能夠及時應變,封鎖國境、大大降低病毒擴散的程度。

關鍵策略二、推廣衛生教育,全民防疫戴口罩

自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平坦化傳播曲線(flattening the curve)」爲各國首要目標。成長曲線愈平緩,表示病例增加得愈慢、疫情控制成效愈佳。相較於曲線持續上升的歐美國家;臺灣、新加坡、日本、南韓等亞洲國家,不但曲線趨於平緩,一大共通點就是以全民戴口罩爲國家抵抗疫情的基本措施。

時至今日,世界衛生組織(WHO)以及英國、美國衛生部仍普遍認爲口罩能夠降低醫院外感染的證據力不足,因此除了醫護人員和已感染患者才需要戴,民衆不需要戴口罩;勤洗手和保持2公尺安全社交距離纔是最有效的防疫措施。但事實上,許多研究已證實「安全」距離不再安全,飛沫病毒的傳播不僅限於2公尺內,戴口罩配合勤洗手避免羣聚人潮,纔能有效平坦化傳播曲線。

關鍵策略三、擴大檢測追蹤高危險案例

諸多傳染病防疫政策之中,感染者監控和篩檢可謂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大規模的檢測、提早偵測已感染或疑似感染的案例,並加以隔離檢疫,纔能有效對抗疫情大爆發。而數據證實,檢疫覆蓋率較高的國家,如德國,普遍而言疫情控制的都比覆蓋率低的國家來的佳。

英國除了檢疫覆蓋率低之外,「輕度感染者不檢測」的做法亦被國際詬病,不但使疑似感染的患者形成社區感染的防疫破口,更加速了全國病毒的蔓延。因此在醫療檢測和設備充足的條件之下,擴大篩檢應爲各國防疫的首要之務

疫情防控不但需要科學實證,更需要強而有力應變能力。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肆虐全球,雖然全球對於這個未知的新型病毒認知有限,但控制傳染病的成長曲線是各個國家共同的目標,每個關鍵的政策都會影響病毒的傳播。放眼全球疫情,這3項「關鍵策略」可以看出全球疫情分野和走向 ─ 防疫成功的國家都存在共同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