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家有喜事-經濟造林 休耕農地另一選擇

植樹節到了,最近領樹苗種花彷彿成了全民運動電視上也頻頻出現了種樹達人賴倍元堅持「種樹還給自然」的身影,在認同與感動之餘,筆者相信,只要朝着對的方向,做就對了。政府從八十五年賀伯風災後即開始推動全民造林運動,但是直到一○一年爲活化休耕農地推出短期經濟林的政策,才讓我們看到參與造林的未來。

以前的造林政策,政府宣導造林,卻未提供具體的造林後的木材用途,我們認同造林是減緩溫室效應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林木資源,資源要能永續利用纔有其價值,不然放任其生長到最後,跟人一樣樹木也會老化、枯朽,如何使「物盡其用」,纔是必須思考的課題臺灣的木材自給率不到一%,大家在享受生活便利的同時,是否也意識全世界對自然資源保護而衍生的木材、紙漿出口限縮的隱憂?

也許有人認爲以可生產糧食作物的休耕農地造林,太浪費地力,但姑且不論其是否有助糧食安全,至少這一種做法不僅活化休耕農地,獎勵造林綠化,也提供造林人一個木材利用的方向。不論砍伐與否,在造林期間,造林木也提供了一定的固碳效果,再加上就地利用,所減少的運輸成本能源消耗,對於地球環境都是相對有利的。另外,年老農民無力再從事辛勞農事耕作,造林的撫育工作相較之下,可算是勞動力較少的選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