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營收超500億:表現最強勁的一年,中國創新藥企告訴我們什麼?

對於中國創新藥產業來說,如何定義2023年,無疑是非常矛盾的。

這必然是充滿挑戰的一年。資本寒冬、醫療反腐……諸多藥企的日子,並不如意。這也導致,部分企業面臨着營收增長的挑戰。

這一年,藥企們在資本寒冬和醫療反腐風暴中艱難前行,部分藥企營收增長的重壓如影隨形。然而,當我們將視野擴大到整個創新藥行業,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展現在眼前。

2023年,是迄今爲止國內創新藥行業表現最爲強勁的一年。港、美股上市的51家創新藥企成績單,能夠給我們很好的參考。

這51家創新藥企的營收規模達到549億元,較2022年的320億元實現了跨越式增長,增長額超過200億元。

以絕對值來看,整個行業的營收增量主要來自百濟神州、康方生物等藥企。其中,百濟神州2023年營收增長達到75億元,康方生物營收增長接近37億元。

如此大規模的營收增長,無疑肯定了創新藥企在新藥研發上的持續投入,也彰顯着未來的無限潛能。

當然,挑戰也隨之升級。藥企必須採取多元化的戰略來應對挑戰,不僅要增強自身的研發實力,更要提升對市場的適應能力,以確保在這場科技與智慧的競賽中,能夠不斷創新、不斷超越。

來自領航者的信號

過去一年,中國創新藥行業的故事充滿了複雜的色彩,儘管當下的市場情緒尚未全面恢復,但透過這份藥企業績增量規模排行榜,我們也能窺見行業的幾個積極信號。

第一,中國創新藥行業的底色正越來越足。對於創新藥來說,最具認可的是“重磅炸彈”認證,也就是年收入突破10億美元大關。因爲起步較晚等因素導致,國產十億美元分子並未誕生。但2023年,澤布替尼打破了僵局。百濟神州業績的大幅增長,來自於BTK抑制劑澤布替尼。2023年,澤布替尼全球銷售額達13億美元,首個國產十億美元分子由此誕生。除此之外,支撐傳奇生物業績增量的CAR-T療法,也有潛力成爲第二個國產重磅炸彈。

第二,在國際舞臺中,中國創新藥的吸金能力,正越來越強。去年開始,國產創新藥授權出海進入新階段。出海,造就了創新藥企收入規模的攀升,康方生物、和黃醫藥的業績增量,主要來自對海外藥企的授權。例如,康方生物技術授權和技術合作收入29.23億元,主要來自AK112的授權首付款。

第三,本土市場也能夠支撐起本土藥企持續的高增長。本土市場醫保談判、支付能力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加速了國產創新藥的出海進程。但實際上,就跨國大藥企的表現來看,本土創新藥市場並不逼仄。2023年,我們能夠看到的積極信號之一是,不管是復宏漢霖還是信達生物,都是基於本土市場拿到了不錯的增量。例如,信達生物2023年藥物收入規模已經超過57億元,全部來自本土市場。

第四,部分創新藥企的轉型,開始收穫成果。身處資本寒冬,部分創新藥企希望通過更多變現方式,尋找更多可能性。和鉑醫藥和東曜藥業是代表性企業,其中和鉑醫藥基於全人源技術平臺優勢,爲全球藥企賦能創新,收穫了不錯的增量。

雖然深處寒冬,但上述領航者的表現無疑透露出了積極信號。當然,雖然整個創新藥行業在持續向上,但未來的市場註定高度分化。

暴露的挑戰

在2023年,創新藥企不只有高增長,也存在諸多挑戰。部分此前看起來預期較高,或者銷售增速不錯的企業遭遇滑坡。這也導致,市場對這些藥企的預期發生了改變。

綜合來看,或許有以下幾點值得關注。

首先,在內卷的領域,對於藥企的商業化能力考驗在持續加大。這一點,PD-1市場最爲明顯。

2023年,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復宏漢霖等藥企的高速增長,原因之一是PD-1收入規模仍在快速上漲。其中,百濟神州替雷利珠單抗收入規模達到5.37億美元,信達生物的信迪利單抗收入規模也達到3.93億美元。

而對於PD-1收入規模較小、整體管線單薄的藥企來說,激烈的競爭、頭部玩家的攻城略地,將極大影響其盈利能力和生存空間。

這在2023年財報中,也得到了體現。目前,思路迪唯一的收入來源是PD-L1恩沃利單抗。2023年,該產品收入爲6.34億元,較2022年收入增長只有11.9%。雖然公司表述仍爲快速增長,但對比其收入規模,這樣的增速顯然並不亮眼。

其次,在反腐的壓力下,一些競爭力有限的品種將會遇到更大的挑戰。

例如,華領醫藥降糖藥華堂寧在上半年出貨量達到21.2萬盒的情況下,全年出貨量只有25.1萬盒。也就是說,下半年的出貨量只有4萬盒。核心原因在於,因爲反腐導致公司線下渠道基本停滯,只能依靠線上渠道銷售。

當然,隨着華堂寧進入醫保之後,這一情況可能會得到改善。但這依然爲市場敲響了警鐘,在正式進入醫保之前,因爲監管反腐的常態化、制度化,可能需要降低部分創新藥的商業化預期。

另外,在支付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天價藥以及罕見病藥物的預期,仍然不會太高。

在天價藥物方面,藥明巨諾的表現給出了很好的參考。目前,藥明巨諾唯一的商業化藥物是CAR-T療法。2023年,其收入規模爲1.73億元,較2022年增長了2800萬元。

而在罕見病藥物方面,北海康成的表現又是一個參考。

作爲專注於罕見病藥物開發的公司,北海康成打造了14條管線,其中4款藥物已經在國內獲批上市。從商業化管線絕對數來說,在創新藥企領域並不落後。

但現實的是,2023年公司收入規模爲1.02億元,較2022年增長了2389萬元。對於北海康成或是高價藥來說,低增速或許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仍是常態。

適應新時代

總的來說,中國創新藥行業在2023年的表現,揭示了行業發展的複雜性和多維度的動態變化。

正面來看,行業的積極信號不僅體現在領軍企業的強勁增長和國際化戰略上,還反映在新興藥企的快速崛起和行業整體創新能力的顯著提升上。

這些正面因素共同推動了行業的繁榮,爲國內外患者帶來了更多、更好的治療選擇,同時也爲投資者提供了可觀的回報。

然而,行業的挑戰同樣不容忽視。時至今日,內卷現象在某些治療領域變得尤爲突出,導致市場競爭白熱化,這對於商業化能力較弱的藥企構成了巨大的生存壓力。

此外,政策環境的變化,尤其是反腐政策的加強,也對藥企的傳統銷售模式和渠道建設造成了衝擊,要求企業必須加強內部管理,提高透明度和合規性。

支付能力的限制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它直接影響了高價藥物和罕見病藥物的市場前景。

在當前的醫療保障體系下,藥品的支付和報銷政策對藥企的商業化成功至關重要。因此,藥企需要更加關注產品的經濟學價值和成本效益分析,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支付環境。

綜合以上種種,中國創新藥行業已然站到了更具希望與挑戰新時代的門口,藥企需要採取多元化的戰略來應對。一方面,藥企應繼續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技術創新,開發具有差異化競爭優勢的產品;

另一方面,藥企應積極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和合作方式,例如與海外藥企展開合作、開發聯合療法、拓展新興市場等等,以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和市場適應性。

未來,只有那些能夠不斷創新、適應市場變化,才能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實現可持續的長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