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科學第一樓」遭拆 陸中科院士:痛心、荒唐

▲孕育多名貢獻卓越物理院士中國科學原子能樓,日前部分遭到拆除。(圖/翻攝自騰訊網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擁有「共和國科學第一樓」之稱的中國科學院原子能樓,因缺乏足夠實驗空間,日前展開拆除工作。但這座曾孕育多名貢獻卓越物理院士的象徵大樓,經過中科院院士齊聲呼籲保留後,中國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決議,原子能樓的南牆將按原貌複製在新建實驗樓南牆,並在舊址設立紀念標誌物

對於大樓的最後安排決定,仍然讓中科院院士相當不滿。中國科學院辦公廳原副主任柳懷祖表示,2012年以前中國科學院院史研究室原主任樊洪業,就已申請保護中科院原子能樓。他痛心的說,「我覺得這整個拆樓的事情就是很荒唐的,我不能接受這樣的做法。」

據瞭解,原子能樓過去是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樓。1951年由大陸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親自勘測選址,1953年底完工,並在1958年改稱原子能研究所(也稱原子能樓),後來成爲中科院高能所的辦公地。2005年後,原子能樓便又分給了微生物所和納米中心使用。

這座大樓過去曾孕育出多名大陸科研領軍人物,包含錢三強、王淦昌彭桓武、鄧稼先、朱光亞于敏陳芳允等7位「兩彈一星」元勳謝家麟及於敏2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獲得者,以及何澤慧黃祖洽等 31位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他們都爲中國的「兩彈」以及物理事業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就是因爲原子能樓具有其獨特的歷史意義,自2012年開始,就有多名中科院院士爲了保護它而辛苦奔走。但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表示,在傳承歷史方面,重要的是要繼承科學精神大師風範,可以採用適當方式加以保護,並非一定要原封不動地保留原有建築

單位進一步說明指出,隨着中國納米中心科研事業的發展,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實驗辦公空間的缺乏,已成爲制約納米中心發展的最大瓶頸問題。因此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在現有園區內拆除部分舊建築,建設「納米集成技術與納米制造綜合研究平臺」。

爲了爭取理解和支持,最後便決議修改原設計方案,確定將原子能樓的南牆按原貌複製在新建實驗樓南牆,同時在舊址設立紀念標誌物,以達到保護和傳承其歷史價值效果;除此之外,也在新建樓內設立一展室,以展示老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和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