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怕掃帚星 西元536年的饑荒是哈雷彗星引起的?

哈雷彗星。(圖/引用自臺北天文館網路天文館網站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和現今觀星者喜歡觀賞彗星的熱潮不同,古代人對彗星可是深惡痛覺,認爲它們是會帶來厄運掃帚星,恨不得終身都沒有彗星出現。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Lamont-Doherty地球觀測室阿伯特(Dallas Abbott)等研究學者認爲,約1500年前的西元536年前後,歐洲經歷過一場饑荒,這場饑荒可能與著名的哈雷彗星有關。這個研究,使得古代人普遍害怕這些掃帚星現象,有了科學而正當的理由

彗星繞太陽公轉過程中,會一路在軌道遺留塵埃粒子,尤其是近日點前後時最盛。如果這些塵埃粒子一次性大量進入地球大氣,可能會使地球明顯降溫而使得氣候大變,進而導致大範圍的乾旱、農物欠收,緊接着就是饑荒。

這些科學家相信,在西元541~542年發生的拜占庭帝國(ustinian's plague)事件,出現了讓整個歐洲都淪陷黑死病,並導致強盛的羅馬帝國被徹底摧毀。

►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的馬賽克圖像,一場以他名字命名瘟疫,曾殺死1億多人。(圖/取自網路)

根據在格陵蘭島取得冰核分析結果,在西元533年至540年的這段時間,有大量塵埃落入地球大氣。阿伯特等人相信,這些塵埃來自寶瓶座Eta流星雨,而寶瓶座Eta流星雨的母彗星則是哈雷彗星。這些塵埃落入地球大氣後,可能在西元533年時致使大氣稍微溫度下降,但是同樣現象卻無法解釋西元536~537年全球大氣溫度降了約攝氏3度之多的情況

阿伯特表示,其中一種解釋方式是有某個大東西撞擊到地球海洋,並宣稱她已經找到相關證據能支持她的說法,亦即格陵蘭冰核中含有微小熱帶海洋生物化石。若有來自如哈雷彗星等地外天體的撞擊,有可能將這些低緯度海洋中的生物衝擊到格陵蘭這樣的高緯度地區去。

做爲天字第一號短周期彗星的哈雷彗星,繞太陽公轉一週約需75年,上一次迴歸是在1986年,下一次則在2061年。英國天文學家愛得蒙‧哈雷(Edmond Halley)檢視彗星記錄時,發現西元1531年、1607年和1682年的彗星似乎是同一顆,後精確認爲真,成爲第一顆確認有周期性、會定時回來拜訪地球和太陽的彗星,後人於是將這顆彗星稱爲「哈雷彗星」。

類似的理論,在今年8月時,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研究學者就曾提出:1萬2900年前一場天體撞擊事件,可能間接導致北美地區Clovis文化滅絕。在他們研究的格陵蘭冰核中,因撞擊留下的鉑元素層,剛好就處在全球氣候驟然下降許多的「大寒時期(Big Freeze)」,因此被視爲天體撞擊影響地球氣候變遷的證據之一。

所以,說不定西元536年的大饑荒,真的是哈雷彗星不小心搞出來的!(文/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