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早期大腸癌治療新利器

北醫附醫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黃彥鈞

大腸直腸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見癌症和第四大癌症死亡原因。預計到2030年,大腸直腸癌將導致220萬新病例和110萬人死亡。由於大多數的大腸直腸癌起源於腸壁上的腺瘤,因此透過大腸鏡檢查早期發現並切除腺瘤在癌症預防中發揮重要作用。

近年來,隨着大腸直腸癌篩檢計劃實施,接受大腸鏡篩檢的人數增,診斷爲癌前病變和早期大腸癌的患者比例也隨之增加。因此,預計患者將更頻繁地被診斷爲侷限於黏膜或黏膜下層,不侵犯固有肌層的早期大腸直腸癌。

在過去的十年中,用於內視鏡診斷的創新光學技術被引入,使得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用於處理表淺腫瘤、癌前病變和早期大直腸病竈的治療提供了重大突破。隨着這些顯著的發展,大腸內視鏡治療已成爲早期大腸直腸癌治療中手術切除的替代方案,以下分享一個臨牀案例。

一名51歲男性,無特別慢性病史,因大便出血就診。在外面的醫院進行大腸鏡檢查,發現直腸有一顆3公分大的瘜肉性病竈,便做了部份瘜肉切片檢查。病理報告呈現原位癌,被建議進行低位直腸切除手術。該患者非常焦慮來到本院諮詢,詢問是否還有其它處理的方式?

最新數據顯示,近75%的新診斷大腸直腸癌處於無遠端器官轉移的癌症早期。侷限於黏膜和黏膜下層的早期大腸直腸癌如可經由手術徹底切除,5年存活率大於90%,預後不錯,長久以來一直是治療的唯一方法。

隨着大腸內視鏡技術的新進展,加上北醫附醫率先引進最新的高解析度內視鏡機器,一種利用大腸內視鏡引導下的黏膜下剝離術(ESD)的微創手術,可以提供病患較高的整塊腫瘤完整切除率,用於治療切除早期表淺大腸直腸癌,成了處理此類型病竈的另一方法。

然而,大家往往會擔心這樣微創的處理方式是否可以達到腫瘤切除上的乾淨及達到較低腫瘤複發率。根據2022年大規模多中心研究,回顧使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治療早期淺表大腸直腸癌的臨牀和組織學特徵,並分析了長期追蹤結果。

結果發現,採用ESD治癒性切除早期表淺大腸直腸癌的5年無複發率爲98.8%,這個結果是一個好的結果,因腫瘤複發率低。而長期追蹤這羣接受治癒性ESD切除早期大腸直腸癌的患者顯示良好的長期預後。而且接受治癒性切除的早期表淺(SM1)大腸直腸癌的癌症的腫瘤無複發率與黏膜原位癌相似。

另外在19,979多位病人的系統性統合分析中,發現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可被視爲切除早期表淺大直腸癌的另一種治療方式。即使切除完的病理報告出現以下的指標不理想『(1)癌症類型:乳頭狀腺癌或管狀腺癌;(2)黏膜下浸潤深度:<1000μm(顯微分期:T1a);(3)淋巴管侵犯(LVI):無;(4)腫瘤出芽:1級(低度);(5)垂直(深)腫瘤邊緣:陰性』,需手術時,額外的手術可以達到與初次手術相當的效果。

本院這位51歲男性病患接受了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切除了直腸上的腫瘤。腫瘤尺寸爲30×31毫米。整塊切除後,病理顯示管狀腺瘤伴原位癌,腫瘤周圍及深部安全範圍皆足夠且上述5項指標皆正常,病患日後需要接受定期大腸鏡檢查監測。(北醫健康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