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爐餐桌話題》中式大圓桌上的轉盤 誰發明的?

圍爐餐桌話題中式大圓桌上的轉盤 誰發明的?(示意圖/Shutterstock)

日本大正年代(1929~1926年)是中國菜在日本真正興起的時期。橫濱中華街上大約有七家中國菜館,這一數字與現今的規模自然不可同日而語,但在當時也頗成一點氣候,除了當地華人外, 也常有日本人光顧。

1917年散發的廣告單上,可以看到一些菜餚品項:炒肉絲、炒肉片、咕咾肉、炸肉丸芙蓉蟹、青豆蝦仁、叉燒、炒魚片伊府麪、雞絲湯麪福州面、什錦炒麪火腿雞絲麪、叉燒面、叉燒米粉、叉燒雲吞、蝦肉雲吞等。

從這些名目可以判斷當年橫濱南京街上的中餐館,供應的大都是廣東、福建一帶食品, 因爲當年居住在這一地區的多爲閩、粵一帶的移民。從品目來看,並不是一些面向販夫走卒的廉價食物,今日依然是較有代表性的南方菜餚。

要特別說的是, 一九三二年, 東京目黑開了一家名爲「雅敘園」的中餐館老闆細川力造,覺得中國式圓桌面太大,坐在這一端的人要夾那一頭的菜很不方便,便與常來吃飯的一位工匠和開五金店的老闆商議能否有良策。受到金屬墊圈的啓發,三人經過琢磨之後,發明一種在圓桌面上轉動的內桌面。從此,這樣的圓桌逐漸在日本的中餐館傳開,之後傳到海外,最後又傳到中國本土

戰後中國飲食對日本的影響,基本上是延續戰前的情勢,但與戰前相比,有兩個較明顯的特點。一是在普及程度上較戰前大爲進步,另一是上流階級所享用較精緻的中餐菜餚在戰後日本確立了自己的地位,並藉此相應提升中國飲食的形象。

戰爭剛結束時,日本在食物上陷入極度的困境。其時有數百萬從中國撤離回來的軍人和僑民, 爲了營生,有部分人利用在中國期間學會的中餐烹飪技藝和當時相對較容易獲得的麪粉,在黑市市場上開設小食攤或簡陋的飲食店,藉此謀生。餃子就是這時傳開的。

餃子之類的中國北方大衆食品,大概是戰後才廣爲日本人所知曉。餃子在今日本已是一種極其常見的食品了,即便如此,日本街頭雖隨處可見各色麪館,但幾乎沒有一家純粹的餃子館,餃子大都只是躋身在中國風飲食店裡。

日本所謂的餃子,極少有水餃,也少有蒸餃,一般都類似江南的鍋貼,就是煎餃,但與中國煎餃又有不同,基本上都是機器做的,大抵皮較薄,沒有一點韌勁內餡白菜中加一點肉,大都是淡淡的,沒什麼滋味。說是煎餃,卻沒見過煎得焦黃脆香的。蘸的醋,沒有米醋、沒有鎮江醋、沒有老陳醋,只有毫無香味白醋

但不少日本人卻吃得有滋有味,下了班,在小館子裡叫上一瓶啤酒,一客煎餃,悠然自得地自飲自酌。超市裡有賣各種蒸熟的煎餃,買回家在平底鍋上煎熱就可食用。價格很低廉,但味道說不上好。至於餛飩,又在餃子之下。餃子在一般中華料理店或麪館裡都有賣,餛飩則非去中國南方人開的飯館不可。(編輯樑惠明)

《被偏誤的日本史:從軍末路到經濟飛躍》書封。(圖/時報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