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牛津9劍橋,光華霸榜上海國際學校

2021年1月,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先後放榜,在中國大陸地區共計發出264枚預錄取通知書,其中,上海共拿下78枚牛劍offer,數量居全國第一。衆所周知,上海教育資源豐富,各類學校實力不俗。不過,在2020-2021學年遭受疫情衝擊的前提下,大部分學校都經歷了一段線上教學時間,尤其是民辦國際學校還面臨了海外申請制度的調整。因此,不乏有人對今年國際學校的申請結果持懷疑態度。但是,在上海有這麼一家教育機構,不僅成績沒有“滑坡”,還一如既往保持着連年增長的趨勢,拿下了上海78枚牛津offer中的20枚,居上海第一位,同時還吸引人眼球的是,這家教育機構還一直在倡導“做最好的自己”,用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鼓勵學生佛系”成長,培養着“斜槓青年”,它就是——光華教育集團

12年辦學歷史,升學成績耀眼

光華教育集團的第一所學校成立於2008年8月8日,正是北京奧運會開幕的那一天,據悉,第一屆學生僅有11人,2011年,第一屆畢業生中便有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等名校錄取者。在上海灘一炮而紅的光華開始吸引越來越多家長與學生的目光,據說有慕名而來的家長找到光華當時的校園所在地,居然是在楊浦區非常小的弄堂中辦學,學校連食堂都沒有,宿舍距離教學樓也隔了一條馬路,對學生的管理非常鬆散,當時就有人質疑難道不擔心學生不服從管理去到周邊過多地參加娛樂活動?對此,學校的反饋是學校要做的工作是讓校園生活變得有趣,讓學生變得優秀,我們要做的是啓發並鼓勵學生成爲最好的自己。

此後,當時位於楊浦區辦學的光華劍橋搬到了浦東的新校園內,擁有了寬敞的辦學空間與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學校食堂的伙食也頻頻被學生“抱怨”讓人發胖,但鼓勵學生“做最好的自己”的理念從未更改,升學成績更是連創新高。不僅如此,在原來的楊浦校區光華集團又創辦了一個更適合個性化學校的學校,命其名爲“光華啓迪”,光華在上海的兩個校區互相輝映,最近三年,光華的牛津、劍橋錄取人數分別是2019年15人(光華劍橋10人,光華啓迪5人)、2020年16人(光華劍橋12人,光華啓迪4人)、2021年預錄取20人(光華劍橋13人,光華啓迪7人)。

不僅僅是牛劍和劍橋,英國G5、美國前100等世界知名大學的錄取情況也一樣霸榜,近年來,光華英國方向G5大學佔比連年攀升,2020年達到近4成學生入讀,更有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澳洲國立大學等世界知名綜合類大學,以及羅德島設計學院、伯克利音樂學院等世界頂尖藝術類院校錄取。

內卷學霸真的都是木訥的理工生嗎?

2021年牛劍的錄取據說王牌專業“內卷”嚴重,尤其是理工科幾乎只錄取A*A*A*(A Level課程中的最高分)的學生,而光華今年預錄取牛津的11名學生中,有5份化學專業、1份物理專業、1份工程專業、1份機械工程專業、1份數學專業,佔了82%,劍橋的9名學生中則包括了4份工程專業、3份數學專業、1份自然科學專業,比例接近90%,可見光華的學生在專業選擇上都是傾向“硬碰硬”的王牌專業。那麼,這些理工科學生們是否都是“雞血”出來的嗎?

我們先來看一些資料:

五花八門的社團,光華的各類型學生社團有超過100個,社團的門類五花八門,有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社團,還有足球籃球街舞器樂等體育藝術社團,更有cosplay、無人機、魔術等“不正經”社團,少則三五人,多則幾十上百人,每一個個體在這都能有自己的舞臺;

光華辯論社在多次NHSDLC中國高中生美式辯論聯賽中獲團體、個人獎項

光華學生社團登上東方藝術中心音樂廳表演

“文體兩開花”,冠軍拿到手軟,在2020年加拿大中級數學、高級數學競賽中,光華劍橋在中國大陸所有參賽學校中均排名第一;在2020年澳大利亞化學奧賽(ASOC)中,光華劍橋共獲6個一等獎以及若干二三等獎;在2020年全美經濟學挑戰賽(NEC)中國區初賽中,5名光華學子獲全國個人總分金獎;在2021年剛結束的上海國際學校排球聯賽(SSSVL)中,光劍男排獲冠軍、女排獲亞軍……

光華男排、女排校隊

校園文化活動百花齊放,獅子音樂節校運會、營地探索……各類活動在光華幾乎可以將學生的課餘生活填得滿滿當當。當然,學生有選擇參加不同活動的權利,但事實上這些活動幾乎都是全校性的,因爲每一名學生在活動中既是組織策劃者,也是參與者,大家“做中學”,既享受樂趣,又可以充分鍛鍊系統思考、組織協調、動手操作等多方面能力。其中,“獅子音樂節”由於舉辦多屆且廣受歡迎,學生們甚至專門成立了社團併爲其在註冊商標,每年學校大小文藝活動中的節目也大多來自於這臺光華的“春晚”。

得益於充分關注個體的辦學理念(光華劍橋倡導“做最好的自己”,而光華啓迪索性就是“個人學校”——爲每一個學生量身定製教學計劃並提供1對1教學作爲辦學原則)以及開放包容的校園文化氛圍,光華的每一個學生幾乎都是多才多藝的“斜槓青年”,而光華也一直信奉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與追求幸福的能力,是一件比“雞血”重要的多的事情,而實現了前者,成績其實是水到渠來的。

獅子音樂節

校運動會

烘焙社

斜槓青年們爲什麼可以成爲後浪

在光華的官網首頁介紹了其教育宗旨——“公民意識,創新精神,全球視野”,有人擔心民辦學校,特別是民辦國際學校會將提升成績放在第一位而忽視德育教育,但在光華,德育工作不僅沒有被放鬆,反而是通過更多質樸的行動在實際堅持。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最先行動起來的是光華校友會,然後,師生紛紛行動,僅在新冠疫情剛剛全面爆發的2020年1月,光華各校友組織便已經募集善款276699.01元,口罩29720支,防護服1200件,護目鏡100個,醫用手套10100雙,定點援助湖北、浙江兩省五地共12所醫療機構……儘管學校爲學生們提供了一定採購物資、募集款項的渠道便利,但這從根本上都是學生的自發性行爲,誰又能說“後浪”們不能承擔社會責任呢?

光華還有一個特殊的社團,成立於2009年的學生支教隊,發起人是當時的在校學生吳彬,最初,只有少數幾名學生利用暑期時間去江西全南縣進行短期支教,教學內容不算系統,時間也碎片化,但這個學生社團將這份行動堅持至今,整整11年,參與支教的學生已逾500人次,支教地點已經擴大到江西、雲南、四川、甘肅、泰國等多個地區,支教時間開始固定,主要支教的學科是英語,對象也錨定爲小學生,以便打磨教學內容,而除了支教外,他們也通過各種渠道募集資金支持這些欠發達地區學校的圖書館、電腦室建設,累計覆蓋人羣超過了3000人。在2018年於上海開展的“光華杯-上海中學生慈善音樂節”中,特地來爭取支持的時任支教社團負責人袁詩琳同學說道:“我們做的事情對於社會上很多人也許是一件小事,對我們所面對的那些學生能起到的幫助也非常有限,但這個學校與社團所教與我們的,卻是寶貴的金子,足以讓我們用一生去重複無數件這樣的小事。”

曾被《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報道的光華校友、現就讀於牛津大學歷史和經濟專業的翁雨晴,還於2020年倫敦政經-牛津中國論壇上爲中國留學生髮聲,呼籲各國各界正視留學生羣體與科學對待疫情,並號召海外青年華人開展募捐活動。

2月7日,浙江省溫州市第六人民醫院醫務人員簽收光華校友會籌集的防疫物資

光華學生支教團

光華校友翁雨晴參加倫敦政經-牛津中國論壇活動

近期,我們採訪了光華教育集團的創始人、董事長魯育宗博士。他對我們說,在中國做教育很難,尤其是民辦教育,因爲大多數家長的訴求是矛盾的,既希望孩子有自由生長、全面發展的空間,卻又不得不去追求成績,在教育的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之間不斷糾結與搖擺。面對這種訴求,我們無法逐一評論個體家長的教育需求,但對於有志於長期投身於教育的工作者,唯有不忘初心,切忌急功近利,做好身爲一名教育工作者真正應該去做的事情,踏踏實實做教育,然後將結果交給時間去驗證。傳統的應試教育有諸多弊端,它扼殺了青少年的創新思維和想象力,所以我們矢志不渝地堅持個性化和創新教育,升學成績只代表着我們的一種努力,讓每一個學生成爲最好的自己纔是我們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