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臺北國際書展大獎 小說、非小說大豐收空前年輕化

▲2018臺北書展大獎公佈「小說類」、「非小說類」得獎名單。(圖/臺北書展基金會提供,以下同)

記者洪菱鞠/臺北報導

在2018臺北國際書展登場之前,書展大獎率先公佈小說類、非小說類得獎名單,評審們認爲今年入圍者展現出以往所沒有的特色,「小說類」空前年輕化,7、8年級作家輩出,老將新秀競爭激烈;「非小說類」文學層級提升,藉由學術書、紀實報導及文學創作的閱讀,感受時代、與社會產生連結,整體來說,可說是豐收的一年。

在2018臺北國際書展大獎得獎名單中,獲頒「小說類」首獎的3本書籍,分別是金宇澄《金宇澄作品選輯:輕寒、方島、碗》(東美出版)、黃崇凱文藝春秋》(衛城出版)、周芬伶《花東婦好》(印刻文學);「非小說類」首獎則是林育立歐洲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衛城出版)、李欣倫《以我爲器》(木馬文化)、李玟萱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遊擊文化)。

▲2018臺北書展大獎小說類得主及代表合影。(左起)得主黃崇凱、臺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趙政岷文化部政務次長丁曉菁、得主周芬伶、東美出版總編輯李靜宜。

在「小說獎」部分,編輯出身的金宇澄沈寂30年功力,以《金宇澄作品選輯:輕寒、方島、碗》一長篇兩短篇,描述大陸集體勞改年代下的殘酷與屈辱;同樣的,周芬伶苦心經營長篇《花東婦好》10年,堪稱其集大成之作;有別於兩位老將的沈潛醞釀,7年級作家黃崇凱借用日本老字號綜合月刊之名,《文藝春秋》展現作品包羅萬象企圖心,卻創造出一本饒富後現代拼貼趣味,兼具知識與娛樂性的長篇小說。

在「非小說獎」方面,自由記者林育立以旅居德國20年經驗,寫下《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也爲臺灣提供了一個對照應映的企圖;李玟萱《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以紀實角度,描述的卻是在主流社會框架之外,另類生存模式;李欣倫《以我爲器》將女人的身體比喻容器,寫盡肉體痛苦之極限與生之歡愉,精準細膩針針見血。

▲2018臺北書展大獎非小說類得主及代表合影。(右起)評審總召詹偉雄、得主李欣倫、文化部政務次長丁曉菁、臺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趙政岷及得主林育立的衛城出版主編夏君佩總編輯莊瑞琳

另外,邁入第2年的編輯獎,「自制類」頒予王梵、莊瑞琳《億萬年尺度的臺灣:從地質公園追出島嶼身世》,該作品從迫切的環保議題裡,帶人重新認識臺灣;「非自制類」得主嘉世強鄭雅菁張瑋庭以《我們一無所有》、《行過地獄之路》、《呼喚奇蹟的光》,從選書、裝幀等,看到編輯對出書的謹慎及用心。透過編輯獎也看到,其突顯的不只是編輯執行力,還有爲了找出讀者的靈活應對,大大展現臺灣出版的多元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