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歲女經痛竟是癌 醫揭國內卵巢癌最年輕只有20歲

爲提升民衆對於卵巢癌的認知,北醫與臺灣阿斯特捷利藥廠合作,從10月底起,患者診間可透過「卵巢癌擴增實境」 (AR)APP,提早發現身體發出的警訊。(鄭鬱蓁攝)

不少女生月經一來就痛,檢查才發現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北醫最新研究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症與卵巢癌之間有高度關聯性,約兩成五卵巢癌患者,有合併子宮內膜異位症;研究並指出,臺灣卵巢癌出現年輕化趨勢,40歲以下年輕病患就佔了20%,最大原因就是「不生育或太晚生」。

一名24歲女生近一兩年來飽受經痛、腹脹之苦,就醫檢查發現兩邊卵巢各有5公分巧克力囊腫及1.5公分的囊腫,確診爲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內膜跑至腸壁,只要月經一來,就引起腹痛手術取出化驗確認後,發現1.5公分的囊腫竟是卵巢癌。

收治病患的北醫婦產部主任劉偉民指出,傳統認爲,卵巢癌好發於中高齡女性,但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年輕女生也可能罹患卵巢癌。

根據衛福部2015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卵巢癌確診年齡中位數爲52歲,進一步分析院內近三年的卵巢癌治療病例發現,患者明顯年輕化。而北醫研究統計數據則是48歲,比國外的年齡中位數63歲足足少了15歲,其中40歲以下年輕病患就佔了20%,最年輕的患者只有20歲。

卵巢癌年輕化除了和家族史、抽菸、多囊性卵巢症候羣、子宮內膜異位症有關之外,「不生育和太晚生」更是一大原因。劉偉民解釋,女性在懷孕和哺乳時,不會有生理期代表卵巢是處於休息狀態,若未生育,卵巢會每個月排卵,等於不斷刺激,因而增加卵巢癌的發生率

卵巢癌病程變化快、易復發,晚期卵巢癌存活率低,預後不好,如果能在早期確診,接受治療,五年存活率可提升至九成以上。劉偉民表示,六成卵巢癌患者在確診時已到晚期,接受手術切除腫瘤,接受化療標靶藥物,但復發機率仍高達四至五成。

劉偉民建議,若狀況允許,建議女性可儘早生育,另外,也可透過服用事前避孕要來抑制排卵,幫助卵巢休息,如果在過去一年內經常腹痛、腹脹、易飽足、頻尿急尿感,就應儘速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