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萬是爸爸手術費…」 北科大學生力奪光寶創新獎金賞

李嘉甄教授團隊張家豪(左)同學拿下光寶創新金獎。(圖/翻攝北科大材料系官網,下同)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太陽能發電大進步!臺北科技大學材料系學生張家豪研發出「新型多孔二氧化鈦複合微球」,不但可以提升太陽能發電效率,也能改善吸附污染物的二氧化鈦回收效率、減少二次污染,可以說是環保的大功臣;他也拿到光寶創新獎金賞及40萬獎金,並表示「會拿來付爸爸醫療費」。

張家豪是李嘉甄教授的團隊成員,現有多孔隙分子材料孔隙過小,在藥物實驗中會阻擋高價值蛋白質分子,一直是個沒有突破難題;沒想到一次實驗中,因爲材料不夠拿其他東西頂替,卻意外研發出巨孔隙的高分子材料,拿下金賞外,也獲得臺灣專利、下一步準備申請美國專利。

▲▼巨孔隙分子球。

多孔隙高分子材料有海綿般的結構,可以吸附需要的物質,這種巨孔隙的分子可以應用在提高鋰電池電容量、充放速度,甚至太陽能的能量轉換上,另外,多孔隙的特性也能運用生醫領域、增加光觸媒回收污染源的效率;團隊經過3年的研發,終於讓高單價的分子球減低價格,並結合二氧化鈦,主攻太陽能、光觸媒的領域。

這款「新型多孔二氧化鈦複合微球」獲得光寶創新獎技術創新組第一名及40萬元獎金,張家豪說,想「用獎金付爸爸的手術費,幫家裡一點忙」,令人心疼;不過,光寶創新獎與科技部「FITI創新創業激勵計劃合作, 技術組前三名團隊都可以進入科技部計劃,有機會拿到百萬元的創業基金、參加課程輔導活動,也讓師生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