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100億保證融資能加速危屋重建?專家這樣說

▲爲了加速危老重建、協助民衆補足重建工程貸款缺口內政部日前與信保基金簽訂契約,重建住戶每戶最高可申請3百萬元保證融資。(圖/記者一中攝)記者葉佳華臺北報導

《危老條例》去(2017)年5月通過至今,全臺僅有41件提出申請,與今年內政部設定推動500案目標「差很大」,而爲了解決住戶無力負擔的資金問題,內政部日前與經濟部信保基金簽訂契約,自今年起到2021年,信保基金共提供100億元額度的融資信用保證、每戶最高300萬保證貸款,讓危老重建的住戶,有望達到「零出資」。

根據估算,平均每戶危老建築重建所需負擔成本合計約1000萬元,而以現階段建築融資貸款額度最高7成估算,等於民衆還需要先自掏腰包拿出300萬元的資金來重建。

擔任臺灣都市更新推動全國學會理事長、臺灣都更加盟總部總經理林煌欽指出,由政府作爲擔保者,屋主遭遇事件無力償還時,政府得自行承擔吸收,因此也增加銀行業者借貸意願,由此可見政府確實積極致力解決住戶的資金鍊問題,但事務上也與建商財團「對打」。

林煌欽說明,政府推動危老重建催生新型的建設工業興起,與傳統建商不同的地方在於,傳統建商若與屋主合建時,分回重建後價值約50%,但建設代工業分回重建後價值僅12%,「若屋主自己跟銀行借錢、找代工業者來做的話,分回的坪數更多,對屋主來說誘因更大,但另一方面也搶了建商大餅。」

品嘉建設創辦人胡偉良則認爲,房屋改建是一項專業事情,若推動危老重建將導向由屋主自己去改建,其困難度會很高,就算找來建設代工業,其專業能力恐怕也有落差,他認爲,政府應該運用稅務誘因方式,鼓勵建商降低利潤,纔是根本之道。

另外,胡偉良也指出,目前居住在危老建築裡的住戶較偏爲財務不佳、弱勢族羣,未來若改建住戶沒有足夠的還款能力,這恐怕是銀行須面臨的風險,他認爲,此舉只是換湯不換藥,治標不治本,「若期待老屋改建能有突破性發展,未免也把事情看得太簡單了」。 ▼ 《危老條例》去(2017)年5月通過至今,全臺僅有41件提出申請,與今年內政部設定推動500案目標「差很大」 。(圖/記者張一中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