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60人車隊赴緬甸接三十萬英烈遺骸回國 89歲老兵同行

11 月3日清晨7點,前往緬甸密支那迎接遠征遺骸歸國大巴車隊雲南騰衝啓程。圖片由“龍越慈善基金會”提供

赴緬唯一老兵代表繆焜在猴橋口岸

李治清(左一)生前和戰友中國遠征軍名錄牆前合影。

6060人車隊赴緬甸接347347具英烈遺骸回國

密支那,緬甸北部邊陲重鎮,曾是中國遠征軍密支那會戰的主戰場。1944年5月至8月,中國駐印遠征軍共投入3個師的兵力,在這裡打響了緬北反攻的第一場大仗,遠征軍將士協同美軍浴血奮戰,共擊斃日軍3400人;中美聯軍也付出了慘重代價,死傷近萬人。

戰後,遠征軍曾在密支那市區及郊區修建了3處大型犧牲將士墓地。但半個世紀後,這些墓地因無人看管,任憑時光沖刷,人爲破壞嚴重。大量遠征軍遺骸遺散在當地房舍、田野甚至是豬圈、垃圾場中。

2015年4月10日,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中國遠征軍緬甸陣亡將士遺骸尋找與歸葬項目”在緬甸密支那中國遠征軍新一軍墓地遺址正式啓動。至8月31日,志願者共在該墓地內收殮遠征軍遺骸347具(本報曾報道)。

11月3日清晨7點,一支60人的車隊從雲南騰衝出發,經猴橋口岸出境,奔赴密支那舉行遠征軍英烈遺骸收斂儀式。預計5日中午,這些埋骨異域71年的遠征軍將士遺骸將魂歸故土,歸葬於國內。這也是迄今爲止規模最大的一次遠征軍遺骸歸國活動

英烈回家·啓程老兵心願專程前往緬甸 就爲帶戰友回家團聚

3日清晨7點,雲南騰衝的天空剛剛放亮,前往緬甸密支那迎接遠征軍遺骸歸國的大巴已排起長隊,志願者和各界人士先來到騰衝縣城內的國殤墓園舉行了短暫而又莊重的祭拜儀式。這裡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征軍陵園。

隊伍最前面,是此次赴緬迎接戰友遺骸的唯一一位遠征軍老兵代表繆焜。這位89歲、鬍子花白的老人對着墓園中安息的將士說:“我們今天就要去緬甸了,帶戰友們回家團聚!”

儀式結束後,大巴車隊沿着滇緬公路,從中緬邊境猴橋口岸出境。經過100多公里的顛簸後,車隊將趕到緬北重鎮密支那市區。4日舉行簡單的祭奠儀式後,將展開 347具遠征軍遺骸入殮和裝棺工作。

迎接遺骸歸國的車隊預計將於5日中午返回國內,屆時在猴橋口岸將舉行遺骸歸國迎接儀式,40餘名禮兵將向歸國的英烈致敬。當晚,英烈遺骸將抵達雲南施甸縣廣場,當地民衆將自發爲回家英烈舉行“照亮回家的路”守夜活動。

6日上午,將在施甸的中國遠征軍第11集團軍指揮部舊址舉行英烈遺骸暫厝。當地的孩婆山,將成爲這些英烈們最終的安息之處。搶救發掘豬圈發現首具遺骸 年齡不到25歲

志願者陸思屹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此次赴緬迎接遺骸歸國的共有6輛大巴,出於莊重和遺骸安全考慮,工作人員將大巴後排座位全部拆下,鋪上地毯,用於擺放裝有遺骸的棺木。陸思屹介紹,存放英烈遺骸的棺木形式統一:正面印着中印緬戰區標誌,側面參考緬甸中國遠征軍紀念碑外形設計四個立柱,頂上印有“中國遠征軍”字樣

今年4月10日,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中國遠征軍緬甸陣亡將士遺骸尋找與歸葬項目”,在緬甸密支那中國遠征軍新一軍墓地遺址正式啓動。基金會理事長孫春龍說,這一活動就是要尋找並收斂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戰場陣亡的將士遺骸,將其運送回國妥善安葬,併爲每具遺骸進行DNA鑑定、建立數據庫,爲將來尋找到他們的親屬留下希望。

當年戰後,爲紀念犧牲將士,遠征軍指揮部曾在密支那修建了3座大型墓園。因種種原因,這些墓地後來成爲無主之地,幾乎全部被搗毀,或被改建成貧民區、學校,或是雜草叢生已看不出痕跡。此次一期發掘的地點,是位於當地一所中學內的原中國遠征軍新一軍緬甸密支那陣亡將士公墓。

尋找與歸葬項目組組長劉雅馨回憶,4月10日,在密支那當地一戶居民家的豬圈下,工作人員發現了第一具遺骸,並出土帽徽及帽扣。看到帽徽時,所有工作人員都流淚了。現場的骨骼專家陳靚判斷,這只是一個不到25歲的年輕戰士。

隨着發掘工作的持續進行,在當地的豬圈下、廁所邊、垃圾填埋場、菜園等地,越來越多的遠征軍陣亡將士遺骸被發現,並被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收斂。工作人員一邊發掘,一邊相互提醒,“小心一點、輕一點,別把英烈弄痛了。”英雄無名大部分遺骸殘缺 DNA鑑定有難度

劉雅馨說,發掘現場還發現了被火化後用帆布包裹的骨灰,其中有很多沒有完全火化的遺骸。工作人員將大塊殘骸拾起來,骨灰也一併裝入密封袋中帶回國。

在骨灰裡,工作人員找到了牙齒,以爲“找到牙齒就可以送去做DNA鑑定。”可考古專家和DNA鑑定專家的話,卻把大家打入了冰窟。“在高溫下DNA會被嚴重破壞,幾乎不可能提取出來。”這些遠征軍英烈是誰?家在哪兒?犧牲時多大?可能永遠無法弄清,他們只會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無名英烈。

劉雅馨說,在發掘現場,工作人員還發現了10多個鐵箱。當地居民說,幾十年前曾有一箇中國人前來祭拜,並告訴他們,“這裡安葬了我很多兄弟,我的長官也在這裡,是用鐵箱裝殮的。”工作人員推測,這些鐵箱中裝殮的是遠征軍中官階較高的軍官的遺骸。將士遺物發現疑似法國口紅 或爲將士送妻禮物

此次與遠征軍英烈遺骸同時被發現的,還有大量他們生前的遺物,如帽徽、鈕釦、皮帶扣、子彈、手雷、水壺、水杯、鞋掌、口紅、相框、牙刷、鋼筆、餐刀、玻璃瓶、罐頭盒等。

劉雅馨說,在墓地發掘現場發現的一個嶄新的圓柱形金屬物品,沒有生鏽、底部印有“CONTINE TALE COTY SATURNE”字樣。有人猜測是彈殼或信號彈,但有工作人員從網上找到兩張法國名牌化妝品COTY口紅銅套照片。劉雅馨猜測,這有可能是犧牲將士送給妻子的禮物。

工作人員還在葬坑裡找到一塊刻着“菊八九0五四四六番·六六”的日本人名牌和一枚子彈頭,推測這塊名牌可能是遠征軍烈士的戰利品。

迎接戰友·行動四川健在老兵激動要去雲南迎候英靈

“當年一起出川的兄弟們說好,打走了鬼子就回家。現在71年過去,(他們的英魂)終於可以回來了。”3日下午3點過,成都長順中街一處居民院落,88歲的遠征軍老兵、中國遠征軍四川聯絡處負責人鍾華得知347具遠征軍遺骸將從緬甸運回國的消息後,呢喃着,“盼了這麼久,你們終於要回家了。”

當天下午,鍾華家的電話幾乎沒斷過,大都是健在老兵打來的,“他們都在問我這個消息到底準確不,我們什麼時候去接戰友回來?”

當天,鍾華就和幾位老兵去旅行社諮詢,準備訂票去雲南,“去緬甸要辦護照,已經來不及了,我們決定去雲南等他們。”鍾華說,要把這個消息告訴所有健在的遠征軍老兵,讓他們也高興一下。

曾在密支那埋葬戰友承諾一定要帶他們回家

70多年前,由於前方戰事吃緊,四川不少熱血青年報名投軍,加入中國遠征軍。

1944年,在成都念高中的鐘華揹着家人報名參軍,來到印度汀江,從此投入抗日戰爭。他一 開始分配到遠征軍新一軍38師預備隊,“在預備隊時主要有兩個任務,一是收集武器,另一個就是安葬犧牲戰友。”

從印度到緬甸的路上,鍾華見到了太多戰友犧牲的場景,尤其是從緬甸孟拱到密支那,傷亡戰友猛增。每次大部隊開拔後,鍾華等人就會覈實犧牲將士的身份,並負責將其埋葬,“在戰場上,爲了防止被敵人認出,遠征軍身上是沒有身份標識的。要覈實犧牲者,都是從部隊裡找人來一個個辨認。”

“當時埋葬犧牲的戰友,都是每人一個墓,然後在墓前插上寫好名字、番號和職務的木牌。”鍾華說,墓地絕不能靠近水源,所以戰友們大都埋在密支那城外,遠離街道的乾燥地方,“我不知道埋葬了多少戰友,但我們曾許諾,有朝一日一定要帶他們回家。”

當年上萬青年出川遠征如今健在老兵不足300人

“雲南和緬甸,當年的這兩個戰場,埋葬過太多我們的戰友。”鍾華說,他多次去過騰衝、松山等地,遙望緬甸。“遠征軍心中,永遠有一幅地圖忘不掉。滇緬路上雖然密林滿布,但我至今記得,哪裡曾埋葬了戰友。”

鍾華說,當年上萬四川有志青年參加遠征軍出國抗戰,如今在川的健在遠征軍老兵只有300餘人了,每次聚會能聚在一起的不到100人。隨着時間流逝,老兵的人數還在不斷減少。

“這一次迎接遠征軍遺骸回國的行動,無論是對健在的遠征軍老兵,還是犧牲的遠征軍英靈,都是一件特別值得欣慰的事。”鍾華抹了抹眼角的淚水說,如果能在四川建立一個遠征軍的紀念碑,將四川遠征軍兄弟的遺骸埋在家鄉的土地上,那就更好了。

老兵歸隊·遺憾

等不到戰友“回家”在蓉91歲老兵抱憾離世

戰友們的遺骸歸國,牽動着無數健在遠征軍老兵的心。成都遠征軍老兵李治清,就是其中一人。

上月底,91歲的李治清在病牀上獲知347具戰友遺骸將回國安葬的消息後,一直唸叨着,等病好了,明年一定要和戰友們重走滇緬路,到施甸看看這些“回家”的戰友。

遺憾的是,他沒有等到這一天,和戰友的“約定”再也無法實現。

11月2日傍晚6點,91歲的李治清因病在家中去世。臨終前,這位老兵特意立下遺囑,要穿着遠征軍的軍裝下葬。

穿着當年軍裝離開 最驕傲的是參加遠征軍

3日下午3點,成都龍泉一小區搭起了靈堂,李治清安詳地躺在水晶棺內,身上穿着那件已經有些褪色的軍裝。

“這是他的遺願。”繼女薛利君說,老人清醒時不只一次說過,要穿着遠征軍的軍裝離開。就連遺像,薛利君也特地選擇了一張老人身着軍裝的照片。“他說過,他最驕傲的一件事,就是報名參加遠征軍。”

91歲的李治清是簡陽人,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去世了。14歲時,他來到成都甫澄醫院當童工,親眼見證了1941年日本飛機轟炸成都、殺害同胞的暴行。從那一刻起,他便下定決心參軍。

同年11月,李治清成爲了一名中國遠征軍運輸兵,從成都出發前往昆明。他多次駕車往返於緬甸密支那和雲南昆明的滇緬公路間,在運送物資的過程中,幾度與死神擦身而過。有一次,敵人的炮彈落下,剛好在李治清面前的一輛車處爆炸,他幾乎是撿回了一條命。

最大遺憾未能兌現明年雲南之約

今年3月30日,李治清曾在繼女薛利君的陪伴下,和另外三名遠征軍老兵吳真權、鍾華、吳玉章一起,從成都出發前往雲南騰衝,祭奠逝去的戰友。

70多年後重走滇緬遠征路,當年那個年輕高大的小夥已滿頭銀髮。作爲四個老兵中年齡最大的一個,李治清拄着柺杖,走路有些吃力。除了薛利君,沒有人知道他隨身帶着一盒止痛藥。

“他當時查出有腎結石,身上到處都痛,必須吃藥頂着。”薛利君說,從龍陵縣松山戰場到騰衝的國殤墓園、中國遠征軍名錄牆,李治清堅持走完全程,“好像有一種精神一直在支撐着他。”

薛利君說,去國殤墓園那一天,父親狀態很不好,“我喊他別去了,就在賓館休息,但他不幹,堅持要去給戰友們掃墓。”

上個月底,得知將有347名遠征軍戰友的遺骸歸國,李治清還和健在的老兵們約定,如果走得動,明年還要再去雲南看望犧牲的戰友。然而,這卻成了他一生的遺憾和永遠無法實現的約定。

薛利君在父親牀邊的抽屜裡,發現了多張上次去雲南時拍的照片。“回來後,他就常常翻看這些照片。未能再去雲南,應該是他最大的遺憾吧,希望他能在那邊和戰友們團聚。”

華西都市報記者餘行楊濤吳冰清見習記者楊力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