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萬人投奔「梅克爾媽媽」 德國準備好迎接新鄰居沒?
▲德國總理梅克爾對難民釋出善意,成爲難民眼中的移居首選;接下來她將面臨預計近80萬人次的人口安置問題,德國準備好了嗎?(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蕭婷/綜合編譯
德國號稱是對難民最友善的國家,總理梅克爾登高一呼,表明願意盡最大努力收容預計將達80萬人次的難民,並大手筆編列37億美元的預算,受難民封爲「梅克爾媽媽」。但是,德國今年初才發生一場大規模的反移民遊行,他們真的準備好迎來這麼多新鄰居了嗎?
梅克爾的決定雖然受到不少讚賞,稱德國是歐洲的典範,但並不是所有的德國人民都對難民/移民如此友善。近幾年歐洲右派勢力崛起,排外情緒漸漸增生,根據德國艾伯特基金會(Friedrich Ebert Foundation)的研究,德東地區的人有39%有排外傾向,德西則約佔人口20%。
根據people movin的統計數據,德國人口約8100萬人,移民人口就佔了13%,達到1000萬人左右。其中多數移民來自東歐或南歐,單是土耳其的移民就有200萬人,讓德國成爲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移民國家,這對民族認同強烈的德國而言,仍是一個需要調適的課題。
而土耳其篤信伊斯蘭教的文化讓許多德國人產生排拒。今年年初,該國發生多起反移民遊行,由右派組織「反西方伊斯蘭化愛國歐洲人」(簡稱PEGIDA)帶頭,規模達到1.75萬人次,引起當局關切。PEGIDA從去年起以反對移民、反對伊斯蘭化的理念崛起,聲稱要保護德國的猶太教與基督教文化,並將組黨參選2016年德國4個地區的首長選舉,目標在2017年的德國大選。
▲PEGIDA高舉德國旗幟,聲稱要維護德國的宗教文化及民族意識,並抨擊官方濫用移民福利政策。(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回溯過往,反對伊斯蘭文化的聲浪已不是新興勢力,早前這股風氣連梅克爾也不例外。土耳其自2005年起開始爭取進入歐盟,但至今卻仍未受獲准,其中一個主要阻力就是梅克爾。直至2010年梅克爾訪問土耳其時,都還是持反對立場。據悉,她認爲伊斯蘭教不是歐洲文化的一部份,因此認爲土耳其不能加入歐盟。
民間也曾傳出多起攻擊穆斯林文化的事件,臺灣醒報報導,2013年11月,德國萊比錫的穆斯林社區出現一個起火的垃圾桶,一旁立有5根插着血淋淋豬頭的木樁,地板上則灑滿豬血。這起事件被視爲是對該社區興建中的清真寺表達抗議;同年,極右組織「國家民主黨」在街頭上發起大規模遊行,更有萬人連署一份反伊斯蘭的請願書。
相對的,親移民的派系也不少。歷經東西德統一的磨合期,德國人更懂得包容的重要;梅克爾就曾在對移民的公開談話中表示,自己來自東歐的身分也曾經受過不少嘲笑、揶揄,所以更能體會不被接納的痛苦。日漸友善的風氣下,除了採取多元開放的態度,協助移民就業也是重要的一環。所幸德國在面對老齡化的缺工壓力之下,移民融入勞工市場不致困難,能形成良性的相互支持。
▲德國德勒斯登反納粹組織號召數千民衆走上街頭,表達歡迎難民的訴求。(圖/翻攝自Yahoo!News)
近年也有越來越多名人站出來「反反排外」,支持民族的多樣化。去年獲得世界盃冠軍、德國足球國家隊的經理畢爾霍夫(Oliver Bierhoff)就曾表示,「贏得世界冠軍時,我們以身爲德國人爲榮,但你們可知道,在球隊裡有非常多球員有移民背景!」更說,若球隊沒有排外的問題,社會當然也可以辦得到。
相較於歐洲其他國家,德國排拒移民及伊斯蘭文化的聲音已屬溫和派路線,不過面臨即將爆增的中東及北非難民,梅克爾勢必得妥善安撫排外的情緒,以免激化對立。
最近一波的難民潮衝擊以來,德國不論官方或民間顯現出的都偏向平和友善的態度,願意接納這羣流離的人們。據BBC臉書影片,今日(9月6日)難民搭列車抵達德國,迎接他們的是守候在站外的民衆列隊鼓掌歡迎,喊着「歡迎來到德國!」替他們加油打氣,還有人準備了一盤糖果,遞給迎面而來的孩子們。扛着行李難掩疲憊的難民們終於來到安全的地方,也受到溫暖的對待,紛紛露出放心的笑容。
"Welcome to Germany" - People applaud and greet migrants with gifts as they arrive in Munich#DesperateJourneysLive updates: http://bbc.in/1LQprL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