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恐攻20年》美軍反恐展開變革 專家:無法適應大國武裝衝突

20週年》回顧美國911恐怖攻擊的33個瞬間

自911事件爆發以後,美國的戰鬥模式不再像過去以大規模單位集結並進行作戰;取而代之的,是美國與其盟國改和小股叛亂勢力作戰。圖爲美軍在伊拉科搜尋叛亂分子。(圖/DVIDS)

美《星條旗報》8日報導,自911事件爆發以來,美軍針對非正規戰爭(irregular warfare)進行一系列的調整;然而,發展迄今,部分美國學者警告這樣的變革恐讓美軍在與大國的武裝衝突以失敗告終,美軍有必要重新適應更傳統的敵人。

自911事件爆發以後,美國的戰鬥模式不再像過去以大規模單位集結並進行作戰;取而代之的,是美國與其盟國改和小股叛亂勢力作戰,後者缺乏海軍、空軍支援,或缺少干擾科技,但往往在衝突爆發時輕鬆地融入周遭民衆。

官員與分析師警告,由於過去20年忙於與游擊隊作戰,美國使用現代科技與主要強權進行作戰的技能已逐漸萎縮。華府智庫蘭德公司的資深政治科學家穆勒(Karl P. Mueller)認爲,「整個世代的士兵都擁有戰爭第一手經驗,但他們所經歷的戰爭卻不太像是美國未來會打的戰爭」。

事實上,美軍應該進行改革的呼聲,早在塔利班於8月取得戰爭勝利之前就已浮現;只不過,美國進一步調整戰略與戰術的需求,在未來數年將更爲急迫。華府史汀森中心南亞問題專家伊莉莎白‧史瑞爾可(Elizabeth Threlkeld)指出,「在經歷20年的反叛亂戰爭,五角大廈又重新把目光聚焦在大國競爭之上;但這意味着美國的戰鬥模式需要重大的調整」。

穆勒則警告,與中國大陸或俄國的戰爭,損失的生命與裝備數量將遠遠超過伊拉克或阿富汗戰場,甚至超過這兩場戰爭中死傷最慘烈的戰鬥。事實上,過去對莫斯科或北京衝突的兵棋推演中,往往是以美國吞下決定性失敗告終。他認爲,儘管這些兵推都是建立在料敵從寬,試圖考驗美國軍事擘畫者的能耐;但結果絕對不是一味唱衰。

隨着911爆發、美國對恐怖主義宣戰,反恐戰爭從各方面徹底改變美國的戰鬥模式。反叛亂作戰讓低階軍官除作戰外,還負責當地的經濟發展。美軍相信,這樣做可以讓當地民衆支持美軍承認的政府,而後者往往因貪腐而失盡民心。

此外,美國參與的反恐戰爭,讓軍方高層極度仰賴精銳而小單位的特種作戰部隊。這些菁英能在不引起大衆注意之下,宛若影子一般的行動進而找出並擊殺敵人。

2010到2011年在阿富汗南部海曼德省(Helmand province)指揮陸戰隊的退役中將米爾斯(Richard Mills)表示,「特種部隊的地位幾乎已快上升至獨立軍種,過去20年來美軍的戰場通訊方式也大幅度的改變」。

軍事生涯起自1975年的米爾斯說道,「當一位二戰老兵走進1990年代的任一間指揮中心,裡面放着無線電與紙製地圖,熟悉感會讓他產生賓至如歸的感覺。但現代的指揮中心中,高階指揮官則透過數千裡外的空中無人機拍下即時戰場影像」。

這樣的戰略建立在享有空襲支援的菁英部隊之上,以及使用即時通訊設備;但對抗擁有先進科技的中國大陸與俄國,這樣的做法不得不改變。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軍事專家歐漢倫(Michael O'Hanlon)認爲,美軍在反叛亂戰爭中採取的戰略,在對抗大陸這類的大國時,最危險的地方在於美軍假定各層級指揮所的通訊連接都是可靠的,尤其是高資料流(high data flow)。

此外,與北京還有莫斯科不同,塔利班沒有飛彈足以擊沉航艦或摧毀機場,也沒有能力擊落空中加油機或雷達偵察機,美國爲首的北約聯軍數量也遠遠超過塔利班,更在火力與戰場機動性享有顯著的優勢。

穆勒主張,爭奪制空權將成爲反叛亂作戰和大國戰爭之間最大的不同點。「自1972年以來,我們還沒有遇過能挑戰我們制空權的敵人。即使在阿富汗或伊拉克上空盤旋的無人機,也很容易被美軍擊落。換言之,美軍在與大國的戰爭中必須重新適應戰術」。

不過,美軍已發現其競爭優勢逐漸遭侵蝕,並於2018年敲響了警鐘。當年,川普政府發佈《國防戰略》,其中稱美國的主要國家安全問題是大國競爭,而不再是恐怖主義。

近年來,爲因應未來與大國可能的戰爭,美軍成立太空司令部,調整組織結構,還更新戰場準則,並強調未來在戰場上遇到的敵人有戰車、火砲、空軍、無人機與網路能力。

不過,蘭德高級詹金斯(Brian Michael Jenkins)認爲,阿富汗戰爭的結束讓美國更可能由反恐轉向大國威脅,但很可能這種轉變是錯的。事實上,過去20年磨練出的技巧仍舊適用,畢竟與北京還有莫斯科的戰爭很可能包含非常規戰爭的元素。

美國民主國防基金會的研究員羅吉奧(Bill Roggio)認爲,不管美國作戰方式要進行任何改變,五角大廈高層都應該誠實的評估過去20年。過去那段期間,美國軍事高層專注於觀念管理,卻創造出不擅於反省自己力量與弱點的文化。他說道,「我對美軍未來最大的憂慮是,將軍將在下一場戰爭中失利,讓我們面對現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