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鮭魚不用再靠進口 臺灣低溫繁殖成功3年後量產

▲▼國產鮭魚預計3年後開始量產,屆時國內需求量將不必再完全仰賴進口。(示意圖達志影像美聯社,下同)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

不少國人愛吃鮭魚,因爲牠不僅刺少,肉質更是鮮美。農委會漁業署長蔡日耀11日宣佈「臺灣大西洋鮭魚孵化育苗技術」開發成功,而且「目前有關受精卵進口之後,繁殖與育成方面已沒有問題了,漁業署也希望儘快量產,並希望可以完全取代進口的市場需求量」,國產鮭魚預計3年後量產,取代國內市場年需求50億元的2成,5年後更可達5成。

針對國產鮭魚確切的量產時間,蔡日耀說,「還要再經過培養種魚,包括公跟母的種魚,然後再繁衍下一代,因此還需要一些時間,可能也不是今或明年就可以成功。」據漁業署統計,鮭魚在臺灣每年有近新臺幣50億元的市場需求,目前市售需求都依賴進口,近 3年進口量年平均近 2萬公噸,國內市場批發價格每公斤新臺幣200到250元。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副教授,同時也是「臺灣大西洋鮭魚孵化育苗技術」的計劃負責人冉繁華說,目前漁業署規劃的多頭推進國產大西洋鮭魚計劃中,還能運用冷、溫水溫差發電,導入綠能合計高雄永安大觀發電場及農委會水試所在東部的深層海水試驗三方同時進行鮭魚孵化育苗計劃,預計3年後鮭魚可上市,取代2成國內市場需求、5年後取代5成。

據瞭解,大西洋鮭魚在受精卵孵化及幼魚時期生活淡水環境銀化過程後至海水環境成長,主要分佈在北大西洋沿岸,屬冷水性魚類。目前挪威北歐國家,因爲水溫與環境適宜,加上箱網養殖技術成熟,成爲全球重要的鮭魚生產區域,而臺灣地處熱帶亞熱帶環境,海水均溫攝氏24到27度,並不適合鮭魚養殖。

★圖片爲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