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 機器人理財是財管標配

臺灣機器人理財發展狀況

「AI時代,未來臺灣各個金融機構財富管理提供機器人理財是標配。」阿爾發投顧董事長陳志彥認爲AI快速發展有助於金融機構財富管理客製化。

陳志彥觀察,臺灣財富管理並沒有做到很好,目前金融市場提供的財管商品都還無法真正做到依個別大數據資料做到量身定做建議,要客製化財管,大量運算與分析個人資訊是基礎,這就需要仰賴機器人的運算效能。

金管會發布「政府推動臺灣成爲亞洲資產管理中心之具體作爲」,有一項普惠永續融合計劃中「推動TISA計劃及全民資產管理教育」,陳志彥指出,政府推動TISA(個人投資儲蓄專戶)有助於機器人理財的普及,臺灣的TISA便是仿效日本的NISA設計。日本NISA的最大參與族羣爲20至40歲族羣,這樣的方式鼓勵了年輕人進行長期的投資規劃,日本也因推動NISA讓機器人理財規模已有臺幣1,600億,反觀臺灣,與日本同時發展機器人理財,走了7年卻僅有百億,也落後亞洲鄰近國家香港400億、新加坡800億。

陳志彥說明,臺灣跟日本一樣都是超高齡社會,推動國民退休規劃是一大挑戰,若能讓國民運用時間複利效果,退休目標成功率較高,他舉例,一位20歲年輕人每個月投入退休帳戶3千元,透過阿爾發機器人投資試算,到了65歲累積財富規模逾900萬元;若是少10年開始存,30歲開始一樣每月投3千元,到65歲才累積350萬元。因此,若政府推動TESA計劃目標族羣是接近退休年齡的人在參與,那麼效果將大打折扣,因爲這些人距離真正退休時間已不遠,無法充分享有長期投資的優勢。

不過,陳志彥認爲過去臺灣在機器人理財發展緩慢還有一項因素,即沒有搞清楚機器人理財擅長與不擅長,對機器人理財有不切實際的期望,比如,以爲機器人理財能夠預測股市漲跌,這並不是機器人的長項。

機器人理財最大強項是執行長期、穩健投資策略,因此安養信託搭配機器人理財,能讓安養願景成功率提高。陳志彥以去年與逢甲大學合作爲例,阿爾發運用獨創的專業資產配置技術,結合銀行的安養信託服務,爲教職員工退休後保障,防範可能被詐騙風險,這確保教職員工退休後資產管理不中斷,達成全生涯資產完善管理的目標。

在政府積極推動TISA計劃與AI應用下,陳志彥有信心臺灣機器人理財發展前景,不過由於機器人理財要投入的資本不低,只有大型金融機構有能力自行開發,對中小型金融機構投入機器人理財將是一大挑戰,他建議透過與第三方合作,將能更快速推動這項服務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