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變金剛》機甲發展史:文明史也是一部戰爭史

機甲發展

1.起源

從石器時代開始,戰爭就一直伴隨着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越快戰爭爆發的頻率就越密集。有文字記載的5000年文明史中有4700年裡是有戰爭的,可以說文明史也是一部戰爭史

撇開戰爭在道義上的評價不說,戰爭促進人類社會發展是有目共睹的。無論是社會轉型、朝代更迭,還是科技發展,都受益於戰爭或者和戰爭相關事件的影響。機甲科技的發展也得益於戰爭。

2.人機之爭

一戰時,坦克飛機等已在戰爭中發揮着重要作用。20世紀中葉,機器人也登上了歷史舞臺,但爭論也開始了:一些人認爲人工智能機器人將最終造福人類,而另一些人則不相信不受人類控制的機器人。部分國家熱衷於人工智能機器人,而遠東共和國則看中了可操控型機械裝置

在當時,對遠東共和國不友好的國家軍隊中,有大量的擁有較高智能的機器人服役,給遠東共和國軍方帶來巨大壓力,機甲計劃的前身——勇士計劃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立項的。不過當時目標僅僅是研製一種新型士兵裝備,從而提高士兵在戰場上的生存和戰鬥能力。但很快就將重點轉移到可操控型機械裝置上了,軍方將折中機械裝置定名爲機甲。大國間的博弈使得機甲研發不斷取得突破。

2054年,遠東共和國秘密研製出世界第一款機甲,在各種測試中,駕駛這種名爲“盤古一號”單兵戰鬥機甲的士兵,測試達標率普通士兵高几倍。

3.起步階段

自2054年第一款機甲問世後,遠東共和國就上馬了多個系列的軍用機甲研製計劃。而敵對國家的高智能機器人卻始終無法達到人工智能的水平,研製計劃進展緩慢。

按照遠東共和國軍事裝備研製的慣例,在盤古一號定型的同時,新型機甲的研發就開始了。軍方對新型機甲的要求是,既能應對太空輻射的危害,又要有物理防護能力。所以遠東共和國的第一款太空用機甲“吳剛”龐大而笨重,只能在引力不大的環境下使用,而且運輸也是個問題。考慮到太空飛船對承載貨物的重量體積的限制,可變形機甲第一次列入科研計劃。

2087年,一款名爲挖掘者的變形機甲研製成功,挖掘者的原型是一臺全自動挖掘機科學家在保持原有功能的情況下,爲機械人增加了變形功能和新的操作組件,還有輻射防護裝置。隨後,三臺挖掘者驗證機被秘密送往遠東共和國的月球基地,在那裡接受了長達兩年的測試。

2091年,在遠東共和國土星基地建設的開工儀式上,定型後的挖掘者首次公開亮相。挖掘者的常態人形,駕駛者無需太多訓練就能操縱,且人類雙手般靈活的機械臂大大提高了挖掘能力;而轉移時,又可以變形爲機車形態,可以在地形複雜的環境下快速移動。其工作效能是普通挖掘機的3倍,且體積更小,重量更輕。挖掘者一經公佈即引起世界轟動。其他國家也紛紛投入資金,加入到機甲研製的行列

4.飛躍

挖掘者的成功極大的鼓舞了遠東共和國的軍方人士。戰場形勢的多變性要求軍隊必須能迅速適應變化,軍人通過訓練可以滿足要求,最麻煩的是裝備。比如老式坦克,在攻堅戰中坦克就是移動堡壘,能提供強大的火力壓制,但坦克一旦遇到直升機,就成了活靶子。軍方曾爲此頭痛不已,如今變形機甲的出現,正好解決了軍方的憂慮。

操作簡單,又能適應各種環境的變形戰鬥機甲成爲軍方首要需求,爲此科學家研製出了一批樣機,這些機甲的常態是人形,因爲人形更靈活也更符合人類的操縱習慣,人形能將機甲操控的準確率提高並將延遲問題降到最低;而在環境不適宜人形機甲活動或有特殊要求的時候,這些機甲就能變形成各種工具形態。比如強攻時最需要的就是能變形爲坦克的機甲,需要精確打擊時戰鬥機型變形機甲就成了主角,在複雜地形間進行快速穿梭是越野車型變形機甲的強項。

也是在這個時候,一直制約機甲發展的幾個問題變得很突出,其中一個就是動力供應問題。從研製之初開始,工作時間長短和機體靈活度的關係就好像魚與熊掌:要想工作時間長,就必須增加所攜帶的能源,這必然增加機體的體積和重量;要想靈活高效,則又不得不縮短機體的工作時間。這個問題困擾了科學界近70年,直到2139年遠東共和國的小型核能裝置研製成功後才得以解決。

前所訴,太空探索的目的是解決能源危機。遠東共和國的核能開發走在世界前列,又在柯伊伯帶發現了新的核物質。這種新核物質單位體積所包含的能量是鈾的27倍,是鈈的13倍,這爲小型核反應堆的研製提供了可能。遠東共和國很快就研製出了小型核反應堆,掀起了一場新的工業革命。幾乎所有機械都推出了核能版,小到小家電,大到工程機械人,都用上了小型核反應堆,機甲也受益與此。安裝了包含小型核反應堆的動力供應裝置後,機甲的工作時間由原來的幾小時提高到了最高可達10天。

5.塵埃落定

這裡也要提一下,Lockheed&SSP公司真正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在2099年才實現量產,比挖掘者晚了8年。之後的三十幾年中,機器人曾一度遍佈世界各地。但就如遠東共和國所擔心的,機器人擁有了智慧,就不在人類掌握之中了。失控事件時有發生。最嚴重的也是最後一次的機器人失控事件發生在2142年。

2142年夏,部分家用機器人突然出現功能紊亂,這些機器人都是由L&S電氣公司出產的。事件很快就通過網絡蔓延到全世界,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雖然這場紊亂最終被控制,但這些國家損失慘重。事後調查顯示,是機器人的控制程序中的某些無序代碼,在某種巧合的情況下彙集成了一些奇怪的指令,機器人正是執行了這些指令而失控的。可以說,是傳統意義上的病毒導致了機器人的失控。

總之,智能機器人計劃終止了,參與國家也和遠東共和國達成協議,引進了遠東共和國民用機甲技術。機器人與機甲之爭落幕。

敵對勢力當然不願意看到遠東共和國的強勢,於是他們從非正常渠道收集了大量的遠東共和國生產的戰鬥機甲,進而進行復制並賣給黑市軍火販子,導致了民間的武裝機甲氾濫。不過由於遠東共和國對國內的軍火管制甚嚴,且戰鬥機甲的核心技術無法複製,因此這些小伎倆並沒有在人類社會中激起什麼事端。對手的詭計以失敗而告終,而機甲技術則在民間保留了下來。

6.新生

黑色星期二前,機甲的身影已經遍佈社會各個角落,即便是那些曾經高舉智能機器人大旗的國家也已經全盤接受機甲。越來越多的民間公司參與到機甲研製的行列,其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家叫作立方體科技。

遠東共和國的立方體科技是家非官方的商業公司,由幾家科研單位專門爲承接政府指定科研項目而組建的。由於承接的項目大都和“立方體”有關,因此公司才取名爲立方體科技。正因爲如此,立方體科技積累了雄厚的科技勢力,因此成爲最早開始從事民用機甲研究的公司

由於得到政府的技術支持,軍方又將很多的戰鬥機甲民用版也授權給立方體科技生產的,所以立方體科技開發的民用機甲性能更好,且價格更便宜,在黑色星期二前,已佔據民用機甲市場80%的份額。隨着立方體科技技術的提升,不少民用版機甲反過來又被軍方所採用,包括性能強勁的貨櫃車、高速靈活的跑車、滯空性極高的飛艇和空中靈活高效的UFO等。

黑色星期二後,地球大部分的機甲工場被毀滅,只剩下遠東共和國神舟宇宙基地內保留完整的資料和了幾套生產線,星際同盟和地球聯邦正是利用這些資料和生產線,成功的重建了機甲生產線。在太陽系和比鄰星系輻射嚴重時,機甲爲人類提供了足夠的保護,重建才得以開展,而且,機甲的高效率、多功能又使得重建工作得以快速進行。

在兩國成立之初,軍隊的主要職責是幫助重建,並進行有效防禦,因此功能更爲強大的戰鬥機甲比一般民用機甲更爲高效,坦克、飛機、機車等在重建中立下汗馬功勞。而在星系大戰,聯邦和同盟間功能各異的機甲不斷被運往前線,最終成爲戰場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