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對臺灣「重點表態一次看」 堅守戰略模糊:對臺支持繼續強健

▲拜登對臺態度偏向謹慎小心。(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文/中央社記者徐薇婷華盛頓7日專電

民主黨候選人拜登確定勝出,預定明年1月20日將就任成爲美國第46任總統。美國總統由誰當,牽動美臺與兩岸關係走向;中央社透過整理拜登過去47年從政紀錄,一窺這位美國下任總統臺灣的態度。

代表東岸德拉瓦州的拜登(Joe Biden)1973年首度就職成爲參議員,爲他長達36年的國會生涯揭開序幕。外交事務是拜登擔任參議員期間重心,他曾兩度接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一職,也曾數次接觸臺灣議題

堅定信守臺灣關係法 反對過度刺激中國

1979年美臺斷交,美國國會推動「臺灣關係法」以維繫後續美臺關係;當時投票贊成通過法案的85名參議員中,拜登就是其中之一。拜登過去多次重申信守臺灣關係法,這部作爲美臺過去40多年交往基石的法律,可說是拜登在處理臺灣議題上堅定奉行的寶典

面對棘手的美中臺三角關係,拜登算相當謹慎保守。他反對臺灣單方面宣佈獨立,也反對中國躁進動武;爲維繫臺海和平,拜登不贊同美方採取會過度刺激或挑釁北京的作爲。他曾引述一位臺灣官員說道:「美中關係不好,對兩岸關係、對臺灣與中國關係都是壞消息。」

1999年時,常在國會爲臺灣執言的時任參院外委會主席赫姆斯(Jesse Helms)提出「臺灣安全強化法案」(Taiwan Security Enhancement Act),希望進一步強化美國對臺軍售,拜登當時在聽證會中大力提出反對。

拜登指出,就是因爲他在乎臺灣安全也信守臺灣關係法,因此對法案持嚴重保留態度。他說:「通過法案非但無法強化臺灣安全,反而等於是在北京面前甩弄紅披風(意指鬥牛士激怒鬥牛般),要中國向前衝。」

拜登表示,單靠武器數量再多都無法確保臺灣安全。在他看來,臺灣安全是來自其民主治理模式;與中國日益增加的經濟、文化與政治往來;以及美國長年信守臺灣問題須和平解決的承諾。

另一例子則是發生在2001年。當時部分美國人士認爲,美方應出售先進神盾級 (Aegis)飛彈驅逐艦給臺灣,但國會對此意見分歧。

拜登當時受訪表示,除非美方認爲臺灣需要神盾系統且進行此軍售對美國有利,那才應該出售,而不應該是爲了「給中國一個教訓」。他說:「若我們只是想給他們(中國)點顏色瞧瞧,應該做符合美國利益又能達到此目的的事。」

遵從戰略模糊政策 不願講明中國犯臺美軍是否出兵近幾個月,中國加大對臺灣軍事恫嚇,多位美國學者呼籲美方應摒棄過去40年臺海「戰略模糊」政策,並明確宣示中國若武力犯臺,美軍將出兵協防。拜登近期雖未對此表態,但過去的他,也是謹守戰略模糊政策的一員。

2001年時,拜登曾因美國是否有「義務」防衛臺灣,槓上時任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小布希當時受訪,被問到若中國武力犯臺美方是否有義務防衛臺灣時,他表示美方有此義務,且會「竭盡所能」(whatever it took)協助臺灣防衛。

拜登隨即投書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批評小布希打破美國長年戰略模糊政策。他說,在這政策下,「美方保留動用武力防衛臺灣的權利,但不說明在何種情況會干預,抑或是不干預臺海戰爭」。

拜登指出,美國自廢除1954年與中華民國簽署的共同防禦條約後,「就沒有義務防衛臺灣」。臺灣關係法是明定,美國總統有義務在臺灣安全受到威脅時通知國會,而總統與國會應依據憲法程序,決定美方要做出何種適當迴應。

他強調:「依據憲法與臺灣關係法條文,美國軍隊是否防衛臺灣一事,總統應交由美國人民與國會(決定)。」

同年9月,拜登出席華府「全國記者俱樂部」(National Press Club)活動時也表示,戰略模糊有其必要性。他說,依據臺灣關係法,美方支持「一中政策」,但兩岸應透過對話決定雙方如何和平統一

拜登指出,若中國大陸試圖用武力而非對話達成目的,美方會在物資方面透過軍事方法阻止此事發生;但臺灣也不應片面宣佈獨立,因爲美方不會願意爲此上戰場。他說,如此一來纔不會鼓勵任何一方採取魯莽作爲。

拜登強調,如同在其他情況下,美國會依據雙方作爲與當時情況保留動用軍力的權利。「過去7任總統任內都是這樣處理,未來也該繼續維持。」

平時對臺謹慎低調 但重要時刻缺席面對臺灣,拜登雖大多以謹慎低調態度處理,但在該爲臺灣發聲或向臺灣表達支持的重要時刻,他並沒有缺席。

2005年中國實施「反分裂法」,明定特定情況下得以用「非和平方式」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拜登隨即與10位跨黨派參議員聯合提出決議案,要求美國總統向中方表達「嚴重關切」,並鼓勵兩岸在平等與沒有前提情況下展開對話。

決議案指出,任何以非和平方式並在沒有臺灣人民明確同意下,試圖決定臺灣未來的行徑,皆會引起美方嚴重關注。「威脅對臺灣動武,只會造成臺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間緊張情勢升高,阻礙兩國對話,也會破壞區域和平與安全。」

根據外交部歷史資料,2001年3月多名參議員聯名致函時任總統小布希,呼籲他支持臺灣成爲世界衛生組織(WHO)觀察員,拜登也是其中一員。時間往回推到1998年,當時共和黨參議員提出共同決議案,重申美國對臺灣關係法承諾,拜登表決時投下贊成票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01年8月拜登接任參院外委會主席後首次出訪,首站就選在臺灣,當時他也與時任總統陳水扁會面。那是拜登首度訪臺,也是美臺1979年斷交以來,第2度有參院外委會主席率團造訪臺灣。

美中戰略競爭時代高調向臺灣示好近年來,美中進入戰略競爭時代,美國內部也對中國政策進行全面反思。中國對臺灣的打壓及在新疆、香港等地的人權侵犯作爲,讓美國國會反中情緒高漲。對抗中國不再是共和黨專利,民主黨議員也開始加入批評中國行列,並積極立法反制北京作爲。

面對美國整體對中國態度的轉變,拜登一改過往作風,開始轉高調向臺灣示好。

今年1月11日,總統蔡英文高票連任,拜登隨即推文祝賀蔡總統勝選,也恭賀臺灣人民再次成功舉辦選舉。他表示,臺灣因爲自由開放的社會變得更強健,「美國應該持續強化與臺灣與其他理念相近民主政體的關係。」

蔡總統5月20日連任就職當天,拜登也再度透過推特(Twitter)表達祝賀。拜登表示,臺灣蓬勃的民主與應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爲世界表率,「美國對臺灣的支持必須持續強健、謹守原則並跨越黨派」。

大選進入最後關頭,拜登10月下旬投書華文媒體爭取華裔美國人選票時,也表達希望深化與臺灣關係。他指出,臺灣是民主領頭羊、重要經濟體與科技重鎮;在開放社會如何有效控制疫情上,臺灣也是耀眼的典範。

拜登上任後究竟會採取什麼樣的對臺政策?答案可能不會立即揭曉。但如同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權力專案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近日接受中央社專訪所說,現在世道已經不同,美國對臺政策不太可能回到過去民主黨政府時代。

拜登執政下,美臺關係或許不會像過去4年般充滿「外交突破」。但美臺交往已有超過40年穩固根基,加上疫情加深世界各國對中國的敵意與不信任,更加突顯臺灣的價值與能做出的貢獻。

在這背景下,面對未來4年的美臺關係,臺灣人或許能夠謹慎樂觀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