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愛碎念 充滿假掰文青情調

作家金魚。(本報系資料照片

隨着高中國文課綱而衍生的文言文白話文之爭,反對文言文者總強調距離已遠,少了與當代的連結,不符合生活情境等,但筆名謝金魚的作者則在《崩壞國文》裡指出,小時候背〈琵琶行〉、〈長恨歌〉恨不得揍死白居易年長試圖瞭解唐代生活後才發現,大詩人和如今的文青其實相去不遠。

謝金魚指出,在萬千唐人中,留下詩文且「聲音超大」的白居易,曾經因爲揹他的詩,簡直造成自己童年「嚴重陰影」,然而長大後卻和解了。謝金魚愈是深入瞭解唐代與白居易,愈是發現雖然在國文和歷史課本中白居易非常有分量,但是他從小就跟着寡母寄人籬下,經歷不少折磨,科舉也考了十幾年才終於有成,且因爲經濟條件不好,到30多歲才娶妻,在當時「完全就是個魯蛇」。

謝金魚從白居易的詩文指出,在他貶謫江州的那幾年,心情起伏很大,有時告知友人「湓魚頗肥,江酒極美」但時而又怨「鼎膩愁烹鱉,盤腥厭鱠鱸」,看見鍋裡燉的鱉和盤裡鱸魚卻嫌又膩又腥;在他被派至忠州後,他又時而抱怨土地貧瘠,只有「飯下腥鹹白小魚」卻又偏要說「飽暖飢寒何足道,此身長短是空虛」。

謝金魚打趣介紹,譯成現代用語,就是「哥哀傷的不是吃不飽穿不暖,是空虛」更直言「這種假掰文青情調,放在今日並不陌生。」

謝金魚並指出,由於白居易生前將自己的詩文編成了文集,請人抄錄後分送3座寺廟,又傳一部給姪兒,一部給女兒,確保了至今日還能聽見白居易在人生不同時期的「碎念」。